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丁元竹:探索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城市发展模式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丁元竹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论坛,也非常遗憾,两次调研都没有参加,但是通过看材料,通过各位专家领导的介绍,我觉得琼海的城乡一体化、田园城市的建设,对当地人民来说更加方便、更加舒心、更加美好的建设模式。所以,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城市发展模式。我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认识,第一,中国城镇化到底在哪,第二,我国城镇化在当前的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第三,怎么探索建设一个更加方便、更加舒心、更加美好的城市发展模式。

我先谈一下我对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认识。关于城乡关系的问题,不是近30年的问题,我觉得是百年的命题。我记得社会学家费孝通写过一篇文章,社会变迁的城与乡,他提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代表当时的政府、社会、学界对中国城乡发展道路和城乡发展模式的认识,他提了两个问题,城和乡是相克的还是相容的,这是百年的命题。第二,中国城乡的问题,说到底是人多地域不平横的问题。1978年我们启动改革的时候,人口是9亿多,到了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已经是13亿人,我们的人口增加了4亿,现在美国人口3亿多,加拿大3千多万,这两个国家的面积加起来都比我们大呀。就是说,我们的人口规模快速的增长,对于我们城镇化的建设、城市的布局有很深刻地影响,我们认识中国城镇化的症结不能离开人口。中国城镇化真正的问题,症结是人口的合理布局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我跟社会学家费孝通到珠三角调研,他提了两个观点,如何做好人口这个问题,两个旗,一个是人口,一个是西部的发展。如何做好人口的合理布局是我们发展的大问题。我们跟前苏联比较,我们的不同点在哪。美国也好,欧洲也好,是通过市场经济和比较自然的工业化过程和市场化的过程,人口慢慢的集中起来的结构。前苏联在1985年启动改革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城镇化,所以他不存在城市计划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城市化问题,中国是双程转轨,1978年刚改革的时候,我们的城镇人口占比78%,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还有迟福林院长说的户籍制度,导致了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等问题,我觉得我们要推进中国的城镇化,我们要建设城乡一体化,一定不能离开中国城镇化的问题。这是第一。

第二,中国在38年的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有哪些管理的问题。我归结五个问题,一是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把城市的开发认为是产业布局,认为是基础设施建设,认为是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的过程,这对于当前城市建设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这是北京市人口分布图,北京不是田园城市,但是北京现在在努力的建设田园城市。五环以内聚集了1490万人,北京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的建成区的面积已经是2900平方公里,但是从规划来说是2800平方公里。所有的公共服务,包括三甲医院等公共服务都是在三环内,导致了北京为什么拥堵。北京301医院、解放军的总医院,每天有外地到301医院看病的人1万人。外地人到北京看病不会一个人来,至少是2-3人,或者是一家人一块来,同样,301附近的武警总医院也是三甲医院,也有很多人来看病。因此,这就涉及到公共资源如何分布的问题。如何把公共服务向周边的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布局,这就涉及城市的布局问题。二是我们长期对城市缺少认识,导致了我们城市发展乱铺摊子,缺少对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再就是没有处理好小汽车的发展,与整个城市的交通关系。美国20年代在小汽车普及的同时,人口向郊区发展,而我们公共服务的布局没有改变,小汽车的发展没有改变人口的空间布局。这点是我们在城镇化中遇到的几个突出的问题。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