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评论 > 正文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充分表明生态文明已经从一种先进的理念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任务。作为全国生态脆弱区的西部地区,必须全面分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探究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积极寻求有效对策,为进一步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西部地区 城镇化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充分体现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深刻把握。当前西部一些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产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工业三废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下,西部地区如何正确处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1999年西部大开发以来,这一地区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建设,对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够重视,环境保护的速度往往跟不上环境破坏的速度,生态环境状况十分堪忧。

整体生态背景较差。西部地区是我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重度分布区。其生态问题突出表现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该地区海拔普遍偏高,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差异化特征明显,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区受风蚀影响为主,青藏高原、新疆天山、阿尔泰山的山区受冻融侵蚀影响为主,黄土高原、西南地区受水蚀影响为主。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少,部分地区甚至严重缺水,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多,但多在高山、峡谷地带,可利用少。西部地区普遍脆弱的生态状况将直接制约其城镇化进程。

快速工业化带来的三废污染。工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电石、煤炭、化工类企业大量进驻西部地区,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一些地方政府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降低环保标准,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保责任,工业肆意排放的“三废”严重污染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更有一些小企业不仅没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反而加重当地生态环境污染。总之,西部地区“三废”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将工业污染问题逐渐引向农村地区,一旦当工业“三废”污染超出西部生态可承受的范围,造成的环境问题短期内将难以恢复。

过度开发带来的资源枯竭。西部地区是中国资源能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占了近四成,目前已探明能源储量巨大,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接替基地。煤炭、矿石等资源从地下开采后,形成巨大的采空区,大量破坏植被,造成土壤裸露,极易导致地面塌陷和水土流失。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严重破坏矿区自身的可持续生产和周边生态安全。西部这些资源富集型城市,如不充分重视资源开采、产业融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一旦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将陷入“资源诅咒”的发展悖论,其城镇化进程不仅难以为继甚至会出现倒退的可能。

旅游产业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具有很高的生态景观体验价值,日益成为旅游热点。拉萨、丽江、大理、九寨沟、呼伦贝尔、吐鲁番、喀什等旅游城市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许多旅游资源富集区在旅游业的推动下,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提升了城镇化的质量。然而西部地区人地矛盾长期存在,在当地发展旅游业,如果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生态资源,接待大量外来游客,极有可能激化这一矛盾,引发环境破坏、生态恶化,最终导致生态环境无法支撑旅游业发展,其城镇化进程必将受到影响。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矛盾,旨在寻找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一直存在。西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区,其生态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此,国家在西部地区划定了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近年来在这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承担重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往往也是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集中区域,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方式、连续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和合理的财政补贴数量,逐步拉大这些区域与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也有可能激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陷入为了缩小差距,掠夺式开发资源、超强度透支环境资本的恶性循环。

产业结构失衡加速生态破坏。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和我国其他大多数地区一样,一直采取高投入、低产出,高耗能、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仍以传统种植业、畜牧业为主,普遍存在着过度垦荒、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工业以原材料、能源的重化工和轻纺食品加工业为主,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在为东部和中部地区快速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的同时,也将主要污染留在当地,产业技术水平整体落后,工业布局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西部地区主要污染指标远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生态环境   对策   进程   西部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