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5)

真正推进能源价格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制造业企业能源成本负担。首先,真正落实当前制定的能源价格机制改革方案。其次,真正打破中国能源生产体系中的国有垄断体制,优先将混业经营改革以及推进商业类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全面引进到石油、电力等能源领域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点,通过降低经营成本和垄断成本,来促进企业能源成本的降低。

打破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的无序竞争体制,推进产业物流业整合和道路通行机制改革,是切实降低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物流成本的主要手段。首先,通过进一步打造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同时,扭转物流产业“小、散、弱”的发展格局,提升物流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其次,通过全面改革GDP唯上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扭转地方政府政绩观驱动下违背产业集聚效应客观逻辑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思维,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来降低物流成本。同时,遏制中国各地政府对发展物流产业的不合理财政补贴奖励政策,改变中国物流产业目前处于“小、散、弱”的发展格局以及物流市场自身的市场分割现象,提升物流产业自身的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同时,进一步优化通行环境,加强和规范路桥收费管理。

补短板

我国社会经济中存在不少短板,导致这些短板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就产业角度来说,造成短板存在的最核心因素,主要是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及一些政策的失误。

制度和政策性因素对创新的影响

首先,知识产权执行机制的不到位以及专利制度的落后,极大地抑制了我国的创新动力。其次,体制性因素造成的政府与企业的边界不太清晰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催生了官商结合,形成了寻租机制,抑制了中国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微观经济主体创新动力的提升。再次,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当前的产业扶持政策,非但没有激励微观主体创新活动的提升,相反,中国各级政府积极实施的创新补贴奖励政策,甚至通过寻租腐败活动对微观主体的创新动力造成了严重的抑制效应。最后,国外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优势与中国本土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长期巨大落差,造成中国的高端需求偏好于国外产品的突出现象,从“需求引致创新机制”的渠道削弱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动力。

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适当强化类别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专利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各经济行为主体创新活动的制度环境,扫除困扰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的制度性制约因素。首先,通过对中国专利资助政策的全面改革,来激励中国高质量专利的创造与产生,同时,有效激励高质量专利的产业运用价值的发挥,促进专利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双重有效支撑机制的形成。其次,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专利激励政策的深度融合,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机制,激活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包括大学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和企业生产部门之间“四位一体”的新型创新联盟体系。

进一步清晰政府与企业的边界,铲除官商共谋的土壤,完善市场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微观主体自主创新的动力。通过切实的简政放权来约束和规范政府对微观经济部门的干预权力,将权力关在法治的笼子中。另外,真正落实和推进中央制定的国有企业全面改革方案,扭转国有企业在关键产业链的行政垄断势力延伸与固化的格局,形成国有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激励机制,同时,消除国有企业部门对民营企业部门创新能力提升的阻碍效应和拖累效应。

全面改革既有的传统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各级政府普遍实施的创新补贴奖励政策,紧密依靠政府对激励创新有效制度的全面创新和重新设计,形成政府对促进微观经济部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正向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引入专家咨询和第三方监管机制,强化政府创新补贴奖励资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政府财政资金监管机制,是当前可行的改革措施之一;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立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两种机制功能相融合的政府股权专项产业发展基金,依靠政府参股和设定总体产业发展方向的专业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的专业知识和市场化运作行为,来实施既定的产业扶持政策和创新补贴奖励政策,从而有效解决政府过度干预的难题。

调整中国当前的对外贸易政策,构建中国主导的区域价值链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体系,通过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有利于促进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外部环境。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到当前阶段,加工贸易类型的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负面作用,已经不容小觑。应鼓励从事一般贸易的民营企业的高技术含量中间产品的进口,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利用进口中学习机制来促进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展空间。并且,也通过鼓励民营企业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来抵消全球价值链体系对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负面影响。

(本文作者:刘元春,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结构性   供给   路径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