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一轮“返乡潮”背后的城乡互动逻辑(2)

核心提示: “返乡潮”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的乡村社会并没有完全失去活力和吸引力,它正在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而焕发着一种新的生机。由农村流入城市的劳动力的价格只能是不断地攀升,这实际上也说明了一个由市场主导的城市社会被大家所认可。对于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城市与乡村社会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这是一种积极而理想的状态。

城市与乡村社会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对于中国是一种积极而理想的状态

面对当下“返乡潮”的高统计数字而表现出一种城市人的恐慌是绝对没有必要的,相反我们应该清楚作为中国社会基础的农业的结构性特征。

尽管整个中国社会和文化都处在一个发展的转型期,而且尽管城市化率已经引人注目地超过了一半中国人口的大关,但是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结构依旧没有真正翻转过来。很显然,由于土地还在千千万万的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手中,他们还会不时地返回到远去的家乡去照料自己的土地和家人,然后又在农闲之时跑到城市里谋得一份工作以补贴家用,使全家乃至自己家族的生活有所改善和保障,这一传统必然会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期一种长久存在的景况,难于从根本上改变。

在一个日趋市场化的社会之中,就业市场的波动才可能是一种新常态,“返乡潮”的高低变化只是一年之中某个阶段的暂时性表现。从另一方面来看,不同区域之间职场的流动从来都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具体体现,而非一个所谓逃离“伪幸福”那样笼统的概括或者“吐槽”所能真正表达的。换言之,使人感觉到的劳动力对城市的“逃离”,其背后必然有某种更为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它可能是一种新的就业形态来临的前奏,既不能予以小视,也不能为之过度恐慌。

在中国,乡村的变化从来都是很多城市发展的晴雨表,因为二者之间本来是相互依赖而非相互隔离开来的。城市要么是孤立地自己活着,而中国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不大可能做到的;要么是与围绕城市而存在的乡村社会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这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无疑是一种积极而理想的状态。如此,在文化观念上将乡村真切地纳入到一种城乡关系的整体规划之中,才是中国社会从纯粹的农业社会昂首阔步走出来的一条必由之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费孝通:《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与经济”》,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责编/谭峰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一轮   返乡   城乡   逻辑   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