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理论 > 正文

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和资产证券化的角色与作用(2)

另外,早期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从没有发行方倒闭等违约事件,因此销售CDS被视为“不可能赔本”的买卖。依赖CDS的各个保险机构也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各类证券违约,发行机构倒闭,使保险公司面临着天价的赔付。像AIG这样的巨头就倒在了这一风波之下。美国政府乃至整个美国社会都为AIG的巨额亏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前后花费了千亿美元的财政支持。

结论与反思

通过以上回顾,得出了以下结论:

影子银行与资产证券化有本质上的共同点,二者互相选择。影子银行是金融中介创新的产物,资产证券化则是金融工具创新的产物,二者都有着操作复杂、高回报率、监管力度不足以及投机性强等特点。这些共同点是二者互相选择的基础。

影子银行与资产证券化结合紧密。影子银行的业务是资产证券化开展的平台,没有影子银行,单靠传统银行无法完成资产证券化流程;资产证券化则是影子银行规避监管、操纵利润的不二选择,当下很难找到规模如此巨大而又缺少监管的市场,可以说,资产证券化是影子银行必然选择的道路。

影子银行与资产证券化仅是危机的“推手”,并不是危机的根源。由文章的整个梳理流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影子银行是适应金融市场的需求产生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刚开始的时候也确实起到了使“居者有其屋”、同时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良好作用。说到底,资产证券化只是工具,而再好的工具,一旦被滥用,就必然会往反向发展。这次的次贷投机,和以往的股票投机、房地产投机本质上无异,不能过多地指责资产证券化本身;而各大影子银行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雷曼兄弟破产,美林和贝尔斯登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变为银行控股公司,投行时代就此终结;而那些依托商业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深入分析了影子银行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点,总结了二者交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与规律后,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不可因噎废食,放弃发展影子银行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前文已述,二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而且2000年之前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其巨大的效益。事实上,当下美国确实就在支持萎缩的资产证券化与影子银行系统,比如2009年美国出台了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等一系列措施,旨在盘活影子银行,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更有效的监管(或者说规范)是必须的。此次危机类似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是又一次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的经济政策都较为宽松,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的思路也很一致,就是放松监管,支持金融市场自由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创新型金融工具和各类衍生品(如CDS)的交易处于完全无政府的状态,SEC在危机前也没给出任何有分量的警告,因此,文章认为这是危机产生的根源。

要调整影子银行与评级机构的关系。评级机构的运作模式是,向受评机构收取费用,然后再对该机构做出评级。这直接导致了影子银行和评级机构的勾结,往往是每发行一次新证券,评级机构就可以大捞一笔。而且评级机构的垄断性极强,透明性极差,它们可以随意给出AAA评级,但不需承担任何后果(遭到指控时,它们的反应都是:评级结果只是我们的“Opinion”,它们也只应被当做“Opinion”)。一旦影子银行和评级机构联合起来实行欺诈,投资者的权益根本无从保障。

对待影子银行,堵不如疏。文章的分析表明,影子银行是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创新性的金融部门。蓬勃发展的民间借贷表明,正常的融资渠道确实难以满足整个社会的融资需求。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技术手段的进步,类似余额宝、P2P网贷等新生事物的冲击只会越来越多,一味固守旧有的传统银行业务会在未来发展中陷入被动。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责编 /张蕾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影子   角色   危机   作用   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