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理论 > 正文

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意义

—从理论、政策、实践角度分析

【摘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命题的提出,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也具有重大的政策、实践意义,对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也具有全局性、目标性意义。研究、实践该理论,对克服旧体制弊端,优化经济增长动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文章从理论、政策、实践角度分析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作用”这一重大命题的认识。

【关键词】市场 资源配置 作用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做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在经济领域,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第一次明确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知易行难,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盘根错节,认识的点滴进步都必须建立在对现有体制形成的深刻理解上。本文拟从理论、政策、实践角度分析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作用”这一重大命题的认识。

这一命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必然结论

对中国改革开放理论的探讨,一个极其重要的起点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阐明,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检验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此后,在全党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正是在标准大讨论的背景下,1978年秋,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农户率先开始实行包干到户,并迅速扩展到全国大多数地区,逐渐影响到城市、工业企业。

与此同时,经济理论上也开始突破,对经济体制的认识由“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从理论上承认了市场的有益作用。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十三大又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十四大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并把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重大理论命题,清晰地表明了在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表明了市场化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是在政策、实践中落实的问题。

我国经济工作的政策、实践表明,市场化是克服旧体制弊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经过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后,建立了单一公有制基础上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一个显著特点:重生产,轻消费。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国家可以利用强大的动员能力,集中力量调动资源来实现重要目标,但如果出现决策失误,对经济、社会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典型的便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由于违背经济规律,造成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并直接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的悲剧。到1976年,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经济理论的探索,又是市场经济政策、实践的突破,同时也是逐渐理顺政府、企业、个人关系的发端。“包产到户”的经营方式简明地理清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收益权之间的关系,表明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松动,土地这一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性质的变化。

在当时,仅仅是土地经营权在特定对象中的放松管制,对土地经营权、收益权的部分让渡,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短短几年内就解决了我国的温饱问题。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巨大威力。

1979年8月2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市境内划出327.5km2地域设置经济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正式开始。

在特区内,事实上承认了资本的存在,土地、劳动力的商品属性,较好地发挥了市场的作用。在很短的时间内,特区创造了惊人的“深圳速度”,并带动广东迅速成为全国经济最有活力的省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表1可充分说明这一问题。

11

从表1可以看到,由于得开放风气之先,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比其他地区较高,政府管制的局部放松,广东在很短时间内国内生产总值得以迅速提高,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很快,由开放之初的第五名到1989年即跃升到第一名。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从思想上解决了“计划”与“市场”与姓“社”姓“资”的关系问题。在经济政策与实践上,开始将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放到了同一高度来考虑,正是这一历史性突破,使国民经济在二十年中以惊人的两位数增长。

自2001年12月1日起,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和世界相互分步骤地开放市场,增加市场准入程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企业、人员更多地走向了世界,提高了要素市场化的程度,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22

从表2可以看到,由于中国加入WTO,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提高,自2001年起,GDP增长速度逐年递增,由2001年的7.3%增加到2007年的13%。

从表3可以看到,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过短暂适应,2003~2007年,每年进出口总额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尤其2003~2004年以高于35%的历史罕见速度增长,成为拉动GDP增长三驾马车中最有力的一匹。投资增速相对稳定,但消费增速大致是投资、进出口增速的一半,表明消费对GDP贡献占比在下降。数据还表明,自2005年后,外贸增长速度在下降,WTO红利在缩小(2011年除外)。

33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震惊了全世界,对我国造成了极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启动了4万亿投资,2009年投资增加高达30.1%,一直到2012年,投资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同时外贸增长总体上快速回落,消费增速也由2008年的21.6%下降到2013年的13.1%,相对于投资和外贸,消费的变化波动较小,表明消费对GDP的增速影响较小.

现在,我们把表2和表3结合起来看,进入新世纪后,作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进出口、投资先后发挥主要作用,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贸成为2001年到了2007年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是外贸长期顺差,外汇占款成为中国增加外汇储备,扩大基础货币投放的不二选择,同时带动GDP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资源配置   决定性   意义   作用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