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理论 > 正文

关于消费需求不足的认识误区反思

【摘要】很多研究者通过与其他国家比较,认为我国消费率偏低,并进而认为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由此导致了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过度依赖。文章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论证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与消费率的高低并无必然的对应关系,刺激居民消费并不会显著改善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人们对于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关键词】消费需求 消费率 经济增长 钱纳里模型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消费率呈现整体波动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0年的48.2%,下降幅度达到13.9%。当前我国消费率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很多研究者据此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了消费需求不足的现象。消费需求的不足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应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鼓励居民积极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来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从1998年起我国政府开始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调控经济的一项重点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政府的调控和理论界的预期背道而驰的是,消费率仍然持续下降,并于2010年达到历史最低水平,2013年虽小幅回升到49.8%,但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区域内。显然,政府通过刺激居民消费来改变我国经济中消费和投资失衡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消费率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当前人们对于消费率和消费需求不足有关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关于我国经济中消费需求不足的认识误区

当前国内对于我国消费需求问题的认识上,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国内存在消费需求不足。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的消费率表现为持续下降,并大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从实证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单纯以低的消费率来推断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观点是无法成立的。

消费需求与消费率的区别。消费需求和消费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很多人把消费率等同于消费需求,认为消费率下降就是消费需求下降,低的消费率意味着消费需求的不足,这是很大的误区。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某一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微观经济学没有消费需求不足的概念,因为需求具有相对性,是一个动态的变量,价格对于需求具有调节作用。当价格下跌,需求会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上升;当价格上升,需求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需求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在宏观经济学中,凯恩斯认为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实际总需求水平就会低于充分就业时的需求水平,所以认为经济中的总需求是不足的,但这个总需求不足也是相对于充分就业时的需求水平而言的。

消费率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当年的消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小,是一个比值。在经济增长中,居民消费需求总量通常表现为持续的增加,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可能会上升,也可能会下降。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减少,和消费率的大小变化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对应关系,因为影响消费率变化的因素除了消费需求之外还要受到国民收入水平这一变量的影响,是消费需求和国民收入两方面共同的变化决定了消费率的大小。所以说,消费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消费需求的下降,低的消费率也不代表着消费需求的不足。如果我们对照分析我国经济中消费率的变化轨迹就会发现,在1995~2000年之间,是我国消费率上升较为明显的一个时期,从1995年的58.1%上升到2000年的62.3%,但是这个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个时期,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整体表现较为低迷;在2001~2007年之间是我国消费率下降最为迅速的时期,7年时间下降幅度达到12.6%,但是这个时期又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好的一个时期,平均经济增速在9%以上,同时也是我国居民消费较为旺盛的一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消费率和消费需求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反向变化关系,从消费率和消费需求出现的背离可以看出,消费率的高低并不能够反映出经济中消费需求变化的真实情况。

我国经济中消费需求的实际状态。由于需求是一个动态的变量,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会随着经济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衡量消费需求是否均衡主要看消费与生产对应的关系。一般当经济中出现生产大于消费的局面,通常我们会讲出现了需求不足;当消费大于生产供给的时候,我们会讲消费是旺盛的。经济中一般会有两个基本的指标来进行衡量消费和生产对应的关系:价格和商品库存情况。当经济中出现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时,会导致至少两个经济现象的出现:第一,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的大幅下降或者持续下降; 第二,社会整体库存水平的大幅增加或者持续增加。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两个指标在我国经济中的实际变化情况:

4

两个指标放在同一个图形中观察,就会发现我国的库存率在1997年前水平较高,大概在6%左右,这和当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商品的流通渠道不畅影响商品的消费有较大关系。2000年以后我国的库存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上下浮动,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这说明我国经济中生产和消费是对接的。

再来看一下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1980~1995年之间我国经济中物价上涨一直比较严重,消费需求非常旺盛,这与我国在这个时期消费品的短缺有较大关系;1997~1999年之间,CPI物价指数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并于1998年进入负增长,在这个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少有的CPI物价指数负增长的一个时期。经济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消费需求不足,这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有较大的联系。2002以后CPI物价指数重新进入上升周期,并于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点(2008年快速下降),治理通货膨胀再次成为这个时期政府的一个主要宏观调控目标。价格是反映需求和供给关系的指示器,从我国CPI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来看,1978年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绝大部分时间,经济中出现的是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消费需求整体上是旺盛而不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只是在某些特殊的经济时期例如1997~1999年、2008~2009年等短期内存在,而在大部分时间我国的消费需求是旺盛的,与生产是对接的。

关于我国消费率是否偏低的认识误区

通过采用自身纵向比较、横向国际比较以及与钱纳里模型(Chenery)比较的方法,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我国的消费率偏低。确定消费率偏高还是偏低的前提是首先要界定“合理的消费率到底应该是什么?”国内一些学者也尝试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推导,但并没有得出让人信服的答案。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恐怕不会低于我们要回答“合理的失业率应该是什么?合理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什么?”等这些经济学问题,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恐怕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消费率应该是多少”这个问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对于消费率研究的重点不应在于讨论是偏高还是偏低,而在于研究消费率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要从“实证经济学”,而不是“规范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样才更有意义。就像价格问题一样,其本身的高低并不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关键在于影响价格因素的供求关系。

在关于消费率问题的研究上,美国的经济学家钱纳里(Chenery)关于消费率变化特征的统计分析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在钱纳里模型里,根据人均收入的变化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钱纳里经过对101个国家的统计研究发现在初期产品生产阶段,消费率往往会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消费率会出现下降。通常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1970年美元)以后,也就是在工业化阶段中的高级阶段,消费率一般会扭转下降趋势,逐步趋于稳定之后将出现缓慢的上升,消费率的整体变化基本会呈现U型的变化特征。

另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钱纳里模型中的1000美元是1970年的标准,折合成2008年的美元就是5850美元上下,而我国在2008年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在3300美元上下,与钱纳里模型中的上升拐点仍有一定距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率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并不是消费需求的不足导致了消费率的下降。

钱纳里(Chenery)模型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经验统计规律,是对大量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后得出的一个经验结论,就像奥肯定律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一样,并不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1970年美元)后,消费率在经济中的表现大多是出现上升,但并不意味着会必然上升。在钱纳里的研究中也并没有指出一个国家的最低消费率应该处于什么区域,我国当前消费率的变化趋势是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消费率会出现下降。我国当前消费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结果,和我国自身的经济增长特征密切相关。低于其他国家消费率水平并不意味着消费率就是偏低的,关键在于较低的消费率是否和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相适应。

关于刺激居民消费可以提高消费率的认识误区

在关于如何解决消费和投资失衡的问题上,很多的研究者对于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是围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居民消费展开的。在如何刺激消费需求问题上,也更多地侧重于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增加劳动收入比重等方面。但刺激消费能否达到改变经济增长结构的目的?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我国政府就开始提出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并不断出台相关的消费政策,加大对于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政府出台了更多的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包括消费补贴、家电下乡、汽车免税等,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带来了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但经济运行的结果却是消费率持续的下降,2010年我国消费率下降到48.2%的历史最低水平。显然政府出台一系列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结构的改善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在宏观经济学中,消费率=C(消费)/Y(国民收入),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消费率等于当年整体社会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消费率是一个比值。其大小要受到消费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共同决定,消费C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消费率的上升。在经济增长中,当消费C增加,国民收入Y也会增加,但是当国民收入Y增加的速度大于C增加的速度时,消费率就会下降;反之,消费率就会上升。也就是说消费C的增加和减少会带来消费率的波动变化,但决定不了消费率的变化方向。从这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认为通过扩大居民消费就可以改变消费和投资失衡的认识是片面的。大多数的研究者只是简单的认为刺激居民消费,可以带来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进而会提高消费率。但是却忽略了消费的增加会进一步带来投资的增加,如果投资增加的速度是大于消费增加的速度,其结果必然是消费率的下降而不是上升。只有当消费的增加速度大于投资的增加速度时,经济中的消费率才会出现上升。

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的消费和投资失衡的问题,实质上是我国经济发展本身内在特征的外在反映,是由众多综合因素造成的,居民的消费结构、投资的结构、技术的水平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消费率的变化,单一的居民消费总量的增加和减少对于消费率的变化并不会起到决定作用。要解决我国消费和投资失衡的局面,根本上还要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要优化我国的投资结构,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的效率,加快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继续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居民积极消费。当经济中消费的增速持续大于投资的增速的时候,消费率就会出现显著的回升,经济增长的结构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认识误区   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