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政策解读 > 正文

赵昌文:中国制造业是大国复兴的产业基础

【解读《中国制造2025》·专家系列谈】

编前语: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纲领?又该如何看待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动力、阻力和潜力?新华网财经特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作出权威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教授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国际视野出发,分析了我国发展制造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指出,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部门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是从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的发展模式向主要依靠创新和知识资本等高级要素的发展模式转型。

1、金融危机后,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战略目的是什么?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一方面, 金融危机以后,制造业再次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一些欧美发达工业化国家在总结和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部分高端制造业出现“逆转移”,给我国相对先进的制造部门在技术进步与产品出口等方面带来新挑战,我国制造业部门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印度、越南等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以更低的成本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

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处在这样一个“中间位置”,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兼顾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维护好既有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努力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新优势。

2、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产业革命与经济进入新常态形成历史性交汇的重要时刻,机遇和挑战何在?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制造、互联网与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重大创新与深度应用为代表,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将带动整个产业形态、制造模式、组织方式等的深刻变革,从而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机会。这就要求我国制造业必须实现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强对全球产业链、创新链、需求链的整合能力。

“十三五”我国将全面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部分发达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因此,制造业发展可能面临趋势性和转折性变化。一是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将进一步下滑,增速总体持续放缓的趋势很难改变。二是制造业内部将不断分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比重将不断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持续上升。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