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与艺术情感研究

【摘要】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关于艺术哲学中艺术想象的发展与实践,对于理性思维的实践意义重大。黑格尔认识范畴实践内涵来源于艺术主体的意志立法,通过作为一个绝对理性的角色以艺术想象的方式实现。文章探究黑格尔的艺术认识范畴,研究其和艺术情感的关系,对黑格尔对艺术情感实践理性内涵所作出的强调进行进一步的揭示。

【关键词】黑格尔 艺术认识 艺术情感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人们通常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出发点是对于生活的价值所做出的价值评判,所以“艺术情感”因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而成为艺术家创作活动进行的较为关键的影响因子。人们习惯于首先强调艺术情感,然后对艺术认识进行理解,从而误认为黑格尔的艺术活动哲学不具备实践性内涵,也就是说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中缺乏人的意志和艺术情感,这些批判较为常见。①为了使得人们认同黑格尔的艺术哲学本质区别与旧的观念,文章将研究和论述黑格尔的艺术认识范畴与艺术情感。笔者认为,在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中,艺术认识范畴与艺术情感相互融合,黑格尔认为艺术家的认识活动是具备艺术情感的,其情感来源于因想象所形成的意志立法。

黑格尔对艺术情感实践理性内涵的强调

黑格尔对艺术研究中“情感说”的批评。为了正确认识黑格尔对艺术情感理性内涵的强调,我们需要了解其对艺术研究中“情感说”的批评。黑格尔在其言论中强调了艺术创作用途和情感之间的关系。②黑格尔所理解的情感并不具备十分确切的内涵,而是比较抽象化的个人感觉,情感并不具备客观的真实性。“人的快感”是黑格尔所提出的,黑格尔把情感类比为“人的快感”,黑格尔坚持艺术创作哲学中不能仅研究情感。对于在艺术研究活动中提升美学鉴赏力的途径。黑格尔认为通过培养审美感官修养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是停留在模糊的状态之中,且经不得考验,仅仅停留于表面和形式的东西终究是经不起推敲的。③在黑格尔的观点中,情感的抽象性特征会影响到个体审美鉴赏力对艺术内涵的理解。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真实理性内涵并不能被“激发情绪说”所揭示,其只能停留于形式上的认识。因为情绪作为客观存在并不具备十分确定的内涵,因而通过激发的方式使得人们获得各种情感体验,这种艺术目的只会僵化于形式主义。黑格尔认为艺术对人的情感影响作用具有两面性,艺术既可以感动人的心灵,强化人们的正面情感,也可以腐蚀心灵,激发人们内心邪恶的情欲。因而,黑格尔否认了“激发情绪说”。黑格尔坚持艺术应当具备十分确切的理性目的,所以,黑格尔愤慨批判了“激发情绪说”。综上,黑格尔对艺术活动中的情感强调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黑格尔看来,情感生发于人,具备不确定性,因此,这种模糊式的情感不能够作为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

黑格尔对于“情感”的理解。虽然黑格尔认为“情感”不可能是艺术的目的,然而,其并非完全否认了情感问题和意志问题。我们需要正确理解黑格尔眼中的“情感”问题。黑格尔在《哲学全书》中对情感的实践理性内涵做出了强调。黑格尔认为情感既可以是偶然的、随意的、主观的。情感被用于个体应用经验来评价偶然化的事物,情感会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情感实践过程之中没有实践理性规范的干扰,情感的本质是缺乏理性内涵的。然而,理性内涵却是普遍存在的,黑格尔坚持情感应当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这一观念具有较强说服力,原因在于观点只有具备普遍指导意义才能够得到世人的赞同与支持,个人主义所渲染出来的观念是无法得到众人支持的。因此,情感应当脱离于个人感觉进行评价,个人的情感评价应当符合整个社会所需要的理性。

然而,黑格尔认为情感评判具有有限性,因为人的实践具有有限性。黑格尔认为个人作为国家整体之中渺小的个体,个体的实践自由是有限度的,并不是毫无边际的。即便在情感评判过程中,将“国家原则”作为价值评判的至高标准,其仍然是有限的。黑格尔提倡个体应当摒弃国家实践自由的限制,作为单个意志主体而存在,个体应当以人的意志使得自我成为理性实践指导的主体。情感评价的最终实现形式是个体的实践理性思维评价,艺术认识是情感的本质源头。艺术活动中的情感评价统一于实践理性思维和认识活动,艺术情感评价是天才在利用想象创作而呈现出的绝对理性,因此,艺术情感具备了确切的内涵。

黑格尔对艺术情感实践性内涵的抽象认识。在黑格尔艺术哲学体系之中,情感评价和艺术认识是相互统一于艺术创作活动之中的。所以,黑格尔格外重视对艺术情感的强调。黑格尔坚持艺术想象活动需要把对现实形象的记忆作为基础,然而,这种基础又需要以对客观事物所抱有的兴趣作为基础。黑格尔认为广泛的兴趣需要拥有博大的心灵,这里所指的兴趣是源自于理性的兴趣,是供给与艺术创作的艺术想象活动的。黑格尔坚持艺术情感和艺术认识的统一。他多次强调了情感对于艺术家创作过程之中的理性贡献意义,首先创作者要对事物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要被客观事物存在的理性特质所感动,然后创作者还需要真切对这种理性特质进行理性的体会。黑格尔相信创作艺术家真切体会到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才能把内心最深刻的东西搬到艺术活动之中,这是对艺术创作想象过程之中理性情感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强调④。

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者需要首先进行自我严苛的修炼,只有达到具备深厚理性底蕴的阶段,才能够实现艺术创作事物外在形象和内在含蕴的相互统一。黑格尔认为情感可以使得事物呈现于内外所统一,因此,艺术创作者不仅需要广博见识,熟悉事物的内外在特征,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刻品位,认真掌握其最为本质的理性特征。艺术家们需要拥有丰富的经历和生活,才能在多次感动之中通过艺术想象把其深刻地描绘、创作出来。黑格尔强调了社会生活实践基础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即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了个人深刻的理性修养,才能以个人丰富的艺术情感实现艺术创作。黑格尔强调了艺术情感的理性化源于社会实践的丰富性,理性化的艺术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国古典美学对黑格尔的影响

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形成于康德、席勒和谢林等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的美学思想。下文分别阐述这三位哲学家对于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影响。

黑格尔对艺术情感的实践理性内涵强调和康德的美学、实践哲学观点之间的联系。揭示出黑格尔对艺术情感的实践理性内涵强调和康德的美学、实践哲学观点之前的联系,对于理解黑格尔的艺术情感异常重要。康德美学中认为审美愉悦产生于对象形式的刺激使得主体产生的愉快感。其产生有两种情况,首先是对美做出的判定,其次是对崇高所做出的判定两者,都和社会理性实践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对美做出评判的过程中,审美愉悦的实践性内涵并不具备直接性特征,原因在于康德美学中自由美稀少。在康德的观念里,人们对于美有智性兴趣和道德兴趣,这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康德指出了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之间所存在的联系性。康德把美誉为道德的标志,对于美学的评判和欣赏也需要把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基础。鉴赏和判断活动必须把道德情感作为基础,这使得审美愉悦拥有了实践层面上的深刻内涵。因此,附庸美欣赏之中也被潜移默化地赋予了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在对崇高所做出的判定过程中,其所引起的愉快感是直接性的,但是其途径是经由间接的审美愉悦而引致。在康德的美学体系中,崇高审美愉快也具有间接性。在康德的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理性观念没有与之相应的形式,却可以表现于想象力。崇高对象不具备适当的形式把握,然而,其对于实践理性观念而言却是合乎目的的,所以,从本质上而言,崇高判定所产生的审美愉快生发于实践理性观念。

席勒关于康德美学社会实践理性内涵的认识。在席勒看来,审美反思交织于个人情感。美不仅仅是人们用于观赏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用于感受的生活。席勒认为美一方面是意志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于美所产生的感受,这意味着实践理性内涵可以直接存在。我们可以发现,席勒的美学观点是客观的,康德的美学观点是主观的。康德美学中的审美愉悦是主观存在的,然而在席勒美学之中,什么愉悦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过渡发生的原因在于席勒在对审美愉悦的研究中,将美客观化,而不再存在于想象之中⑤。也就是说,在席勒看来,审美愉快不仅仅是主观上所普遍具备的感觉,美其实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当客观存在的美诱发了主体对其产生实践理性判断的自由之后,审美愉快因而产生。席勒美学中的美是广义的,从根源上看,主体所具备和产生的审美欣赏由客体形式而引发。主体实现道德和物质共存之时,人类个体作为美而客观存在,艺术因为是对臆想的表现,也是客观存在的。席勒的美学认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源于其对实践性内涵的理解,他认为实践理性自由影响着审美愉快的产生。席勒坚持美可以使得社会转化为现实,是社会的具化理性存在,其存在是具体的、客观的。相较于康德美学,席勒美学中的实践理性内涵减少了抽象性,而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这种客观的美学认识超越了康德的主观美学认识。

谢林的艺术哲学观点对于黑格尔艺术哲学观念形成的作用。纵观德国古典美学发展,谢林的艺术哲学观点对于黑格尔艺术哲学观点的形成意义重大。谢林认为艺术是世界本位的客观存在与显现,从其客观性来看,谢林的观点和席勒的观点相一致。然而,谢林的艺术认识观点使得艺术认识走向了辩证发展道路。首先,谢林认为从表面上看自然和道德理性相互对立,但确实对立统一的。优美是人类对于自然精神的美化,其是自然和道德二者相统一的媒介,而艺术则是趋向于优美的,因此,艺术被赋予了实践理想的内涵特征。善本是世界生存万物的根源,然而,一般情况下,自然和灵魂之善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在艺术世界中,自然万物和善统一于一体⑥。在艺术情感之中,人会逐渐意识到世界本体的客观存在,艺术情感的实践性内涵实现形成于善,谢林承认了艺术情感的客观存在,而且赋予以实践理性内涵以世界本位意义。谢林的哲学属于先验唯心主义派别,其认为世界本体是艺术天才无意创作而成的,这种创作过程具有情感性。所以,谢林认为艺术认识不排斥情感,艺术创作旨在于行动自由和必然的相和谐。

黑格尔艺术哲学中的实践性内涵

受德国古典哲学家关于艺术哲学中艺术情感的实践性内涵认知的影响。显而易见,黑格尔把艺术主体看作世界的本体,这一观点受到谢林的深刻影响,黑格尔将其与绝对理性相统一起来,且把人类对于审美的需要划分为绝对理性对于主体所做出的意志立法,康德将其视为独立的审美反思活动,黑格尔则将其和实践理性相统一。然而,艺术认识所实现的自由方式是以艺术想象为前提的,其最终是实现主体对自身的意志立法。艺术情感作为这一过程的产物,不能因为对实践理性内涵有所强调,而错误地将其理解为理智感。对于黑格尔的艺术情感中的实践性内涵而言,在这一过程之中,要注意对艺术主体进行把握,从而认识到其怎样实践对自身的意志立法。黑格尔关于艺术哲学的阐述中强调了艺术天才的重要性,艺术哲学由艺术天才来实现。这一观点显然是受谢林的影响,但是黑格尔对其阐述却有所创新。因此,笔者认为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中艺术情感的实践性内涵受德国古典哲学家认知的影响。

黑格尔哲学观下艺术认识的实践性内涵。理解在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中艺术情感的实践性内涵是如何形成的,需要认识黑格尔哲学观下艺术认识的实践性内涵。黑格尔坚信认识是主观存在的,为了满足自我情感,需要一定的实践活动。人遵循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比较受限度的,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人的活动实践都是有限制的,而并非拥有全部自由的。黑格尔认为人需要在绝对精神领导下充分实现个人的意志自由,也就是说在绝对意志立法实践之中,使得个人成为理性实践的主体,使得人成为理性主体是指不断对自己提出摒弃自由限制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对有限的自由进行超越,从而以理性实现意志立法过程,最终实现自由自在。更为确切地说,对有限的自由进行摒弃和超越是自我提出的要求,这需要在过程中把个人看成是实践的主体,并且自觉评价自我实践行为。黑格尔哲学对于自身有限自由度的扬弃呈现于现实发展之中,在活动的最高层阶段,也就是所谓的伦理阶层,人是代表国家的主体存在。因此,扬弃有限自由要求人需要作为历史理性存在主体会而进行实践的。然而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经验性。艺术认识实践中的意志自由实现具有超验性,黑格尔哲学观点认为人对意志有限自由进行摒弃是成为理性实践主体不可缺少的前提,他从世界宏观历史角度出发,对实践理性自由做出揭示,超越了康德美学的相关观点。

黑格尔所认为的艺术认识中的意志自由具有抽象的自由,关于人的情感实践并非是黑格尔关于美学研究的根基点和落脚点,我们在研究和理解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之时不容忽视这一特点。在黑格尔美学中,艺术想象活动实现对人的意志立法途径需要认真研究黑格尔的艺术认识范畴。黑格尔尤为重视古典艺术,其对美的定义由此显现,黑格尔把古典艺术视为最为理想化的艺术表现,他认为艺术想象决定于艺术家的实践理性活动。具体而言,在古典艺术创作过程之中,艺术家所为的实践理性自由等同于民族主体实践自由,艺术想象是将自觉的民族精神作为重要前提的,这也是情感实践的认识来源。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注释】

①俞吾金:“黑格尔精神认识论初探—重读《精神现象学》和《精神哲学》有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②张璐倩:“论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的辩证同一性—从黑格尔音乐思想的形成来探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③张燕玲:“从‘抽象劳动’的人到‘感性实践’活动的人—析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2011年。

④朱哲,马晖慧,熊颖敏:“法权的尘世根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体系的批判路径”,《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⑤孟琦:“从‘意识的异化’到‘劳动的异化’—兼及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及马克思对其之超越”,《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⑥王广州:“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与伦理问题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责编 /丰家卫(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黑格尔   艺术   范畴   情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