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大势 > 正文

新时期我国金融安全战略研究

【摘要】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金融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文章分别从改革和完善外汇储备管理机制、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构建高效安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新时期我国金融安全的战略举措,以期为保障我国金融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金融安全 金融市场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根本原则,对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等战略举措,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体系具有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以及风险分散的功能,可以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支撑和导向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大趋势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和不足,已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金融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需要实施与之相配套的金融安全战略,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和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切实需要,是大国崛起的重要举措。

制定金融安全战略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金融战略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构建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的、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相适应的国际金融强国地位。

金融安全是金融战略实施的前提、基础和必要保障。只有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才能切实保障我国金融战略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在后危机时期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大趋势下,抓住自身发展机遇,在参与金融全球化、享有好处的同时,有效避免金融全球化中的风险,在世界力量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期,后危机时代世界金融秩序重建之际,大力发展金融业并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及催化作用,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正是确立中国金融安全战略核心意图的出发点和动力源。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金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不断推进和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业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协调、不匹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结合从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为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着力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立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一个具有强大资源配置功能且能有效分散风险的现代金融体系,真正实现金融强国这一战略谋划。

构建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

构建功能强大且能有效管控风险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金融强国战略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金融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总体部署,立足于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本质要求,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优化信贷结构,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金融政策和金融企业着力支持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企业技术改造等提供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使资产对实体经济的反应程度更加灵敏,更好地发挥资产价格对资产配置的引导作用。完善消费信贷政策,支持城乡居民扩大最终消费,促进内需有效扩大。政策性银行继续加大对出口行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稳步扶持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一方面,从拓宽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出发,我们应该通过在业务领域进行整合,在机构方面并购重组来增强金融机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是我国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走出国门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经途径。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金融业综合经营最理想的组织形式选择。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是继续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发行制度,逐步建立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的转板机制,改善资本市场融资结构,着力发展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提高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改革新股发行制度,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应遵从市场定价规律,完善一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市场化的约束机制,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提高发行效率,同时健全法律责任体系,完善事后责任追求机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进一步厘清和理顺新股发行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发行审核的市场化和透明化程度;第二,完善询价制度和定价约束机制;第三,加重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以及保荐人、承销商和其他发行中介机构等对新股发行所应承担的责任;第四,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第五,监管机构要加强对盈利预测的监管。

推动债券市场的统一与发展。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不同债券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积极引导和推动市场创新,放宽债券发行准入制度,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完善监管法规和市场基础制度,最终构建一个“统一高效、分层有序、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

加强监管,完善制度

金融监管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金融监管可以有效预防金融系统产生的风险,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如果监管力度不够或监管过度,将增加金融市场交易成本,降低金融市场运行效率,阻碍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应该审时度势,积极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从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深化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完善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安排,为金融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应对金融综合经营所带来的风险。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应立足于金融市场结构及经营制度。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格局是银行业占主导地位,分业经营,但有向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未来,从提高金融效率及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出发,兼顾金融风险防范,我国应以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混业经营的形式,大力支持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框架,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特征是建立更强有力的、体现逆周期性的监管政策体系,主要涉及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率、拨备等审慎性要求,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额外要求以及会计标准、信用评级、衍生产品交易集中清算、影子银行监管等方面内容。其中,建立逆周期调控机制和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从本轮金融危机中得到的经验。

加大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力度。对金融消费者的界定,要跳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定义的束缚,尽可能扩大金融消费者内涵,以使更多的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或组织纳入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范畴。但鉴于金融消费者内部比较复杂,经济条件、谈判地位及金融消费的性质差别比较大,因而对金融消费者要分类保护,不能一律简单化实施“倾斜保护”。

加强金融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针对经营上的风险,金融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和对外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在投资前要做好对东道国法律的尽职调查。同时,在内部设置资金防火墙,限制同一控制权下国内银行和境外其他行业分支机构之间的业务、资金联系,防止对国内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

针对境外国有金融资产流失的风险,要从法律制度建设上着手,尽快制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法》,进一步理顺金融企业的所有权关系,明确金融企业的股东及国家所有权代表,加强对境外国有金融资产的监督和报告制度,明确境外国有金融资产的股东及管理人责任,并建立必要的“问责制”。针对监管缺位产生的风险,国内金融监管机构要加强与东道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协调。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从执行国际货币职能的角度来考虑,就是先使得人民币逐步成为贸易和资本项下的结算货币,再实现人民币成为金融交易项下的计价货币,最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比例,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项目下的核心货币,也就是先执行计价、结算、交易职能,再执行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从人民币使用的地域来考虑,就是先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随着区域化逐步深化,逐渐实现人民币的全球化,具体来说就是先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再逐步实现人民币在华人区、亚洲地区以及国际上人民币友好国家和流通,最后实现人民币的全球流通。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稳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们应当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国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路径,根据我国实体经济以及综合国力的发展状况稳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在此过程中的风险,确保我国的经济金融安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基础保障,我国还应当从许多方面进行改进:应逐步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将经济增长战略从出口导向型转化为以居民消费为主的内需主导型,扩大国内需求,改变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出口的局面,优化进出口结构,增强国内企业抵抗经济和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夯实经济基础,深化经济长期增长潜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内生性和可持续性,从经济战略层面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信用基础。

建立“安全、务实、开放、创新”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并不断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建立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安全、务实、开放、创新”的金融市场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支撑。一个国家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也就无法使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体系融合起来并快速反映国际金融形势与走向,也无法使该国货币参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形成过程,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实现。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维护金融安全的人民币汇率战略选择是,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施科学、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金融改革整体进展等,不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积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我国应当把握机会,利用好已有的优势,主动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组织,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大力开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合作。与此同时,我们要积极推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相关力量,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改革并完善外汇储备管理机制

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管理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外汇储备管理运营的效益,导致了国家资源的浪费。改革和完善外汇储备管理机制,针对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局面,要采取措施保持外汇储备的适当规模。同时,要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对外汇储备进行分类经营管理。

保持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从外汇储备的来源和影响外汇储备增长的机制分析,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还会稳步增长,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态势。一方面要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从而使储备达到适度规模;另一方面则要从改善国际收支的微观管理入手,调控细分项下的外部资本流入。

按照分层的管理目标构建外汇储备分类运营机制。按照外汇储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的不同,可以把我国的外汇储备划分为安全性、战略性和盈利性三部分进行管理。安全性部分外汇储备由央行管理运营,配合央行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实施,充分考虑流动性要求,以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为运营目的。对于战略性部分,是作为国家财富来管理,运营必须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由财政部主导比较合适。盈利性部分是追求高收益,应该由中国投资公司这样的商业性机构来做。

加强外汇管理运营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建立配合国家战略的外汇储备运营管理机制不适宜由中央银行操作,这与中央银行承担的货币政策、市场操作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会存在冲突,由财政部主导外汇储备的国家战略运营是比较合符实际的选择。为了维护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这部分外汇储备也不能直接由央行划拨给财政部,而且这也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关于人民银行不能向财政透支的规定。因而,这部分外汇储备需要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从央行购买,该过程中要注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立法。从立法的成本、可操作性考虑,由国务院制定专门的《外汇储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比较妥当。《条例》应规定外汇储备运营监管机制,明确外汇储备的法律性质,外汇储备的来源,外汇储备管理的目标,规定外汇储备分类经营模式,确立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原则,明确央行在外汇储备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央行和外汇管理局的职能分工,央行和财政部等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在外汇储备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主体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职责、权利和义务,责任承担、外汇储备的使用,外汇储备投资运营的范围,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的归属,外汇储备投资运营的监管机制、外汇储备投资运营的会计审计制度和法律责任等等。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4BJL004,132400410546)

责编 /韩露(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时期   战略   我国   金融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