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专题研究 > 正文

国际化大都市的社区安全治理

——北京东城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状况调查

编者的话: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按照国际奥委会的惯例要求,北京开始接受安全社区理念并做了大量建设准备工作。到2014年,我国建成(不含港澳台地区)已通过认证的国际安全社区68个,其中北京有24个。东城区的东直门、东华门街道分别于2009年和2013年成为全球第157个、325个国际安全社区。

2014年,东城区大力推进国际安全社区建设。为了更加客观地对东城区的国际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现状和需求作出评估,并进一步推进其建设,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实地发放,对东城区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状况展开了调查。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日-2014年7月15日

调查样本:面向东城区居民、学校、企事业单位,在9个街道共10类场所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79份,有效回收率90.7%。

为什么要推进国际安全社区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创新安全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国际安全社区的核心理念在破解传统安全管理困境,应对安全领域新挑战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重新定位和诠释了安全观,安全社区建设成为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有效载体。国际安全社区建设从传统的生产安全观拓展到包括防灾减灾和社会治安在内的、全方位的大安全观;参与主体从政府安监部门拓展到各部门、各行业和各领域;关注领域从工作场所扩展到日常生活各方面,强化提升“人”的安全素质。

满足了民众对安全的新需求,成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国际安全社区理念强调以人为本,重点针对“两高一弱”(高危险人群、高风险环境、弱势群体)进行安全干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事故与伤害的发生,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整合了社会力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跨界合作使政府部门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全员参与,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律的良性互动,打破了行业、管理权限、单位规模与体制等多方面局限,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市场力量的介入促进了地区安全管理效能和国际交流,改善了地区安全环境。如东华门街道对小餐馆安全管理拟采取社会保险的办法进行监管,有利于各方共同分担安全风险,化解安全隐患,分散政府安全责任。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成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国际安全社区建设强调从实际出发,主动寻找安全隐患、立足预防、针对性地开展安全促进项目并持续改进,有效遏制事故与伤害的发生。东直门街道的网格化管理等将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结合在一起,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结 语

社区安全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安全社区是一个逐步提高认识、持续改善的过程。作为“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东城区应持续推进国际安全社区建设理念与实践,不断增强全民安全、健康素养,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全区实现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国际城市中心城区的目标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大都市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