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李扬: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六大挑战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新常态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新挑战。从外在表现看,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率到了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都会发生变化。

理解新常态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新”。提出“新”就一定要先讲“旧”,然后再讲未来的新。过去我们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对所谓“旧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以及导致这些状况的因素进行回顾。这些因素何以导致我们过去几十年获得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又何以导致今后相当长时间不能这样发展?二是“常态”。常态是一种经常性发生的状况。据了解,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将较多的强调“常态”这一点。之所以强调“常态”,是要各界习惯于7%甚至更低一些水平的增长。整个“十三五”期间,平均经济增速大概是6.5%或6.6%。三是要明确“新常态”是全球化下的,任何国家无一例外。全球资源、分工等很多因素连在一起,不可能有任何国家脱离全球经济环境独立发展。

准确理解全球经济新常态

中国证券报:“新常态”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国际范围内提出的,也就是全球新常态,如何理解全球新常态?

李扬:在国际上,旧常态是1987年-2007年间,全球经历长达20年的被经济学界称为大稳定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在资本主义三百年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导致这一时期全球经济大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科技因素。科技创新在这一时期出现爆发式增长。需要强调的是,科技创新爆炸式增长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但这段时间科技创新最大的不同在金融方面。这一时期,投资银行机制在金融体系中取得统治地位,各种各样的风险投资在发现社会增长动力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二是全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改革取消了政府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范式,将宏观调控变成基于规则的一种新调控方式。三是亚洲顺势发生变化。四是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007年后,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其表现有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在低水平波动。包括美国、欧洲、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全球经济都呈现出这样一种低水平波动情况。

二是全球去杠杆化,修复资产负债表。全球去杠杆化,意味着这段时间内,宏观调控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不能产生正面、显著的刺激经济增长的结果。企业拿到资金后,不是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而是用于还债,修复资产负债表,致力于去杠杆化。这一现象在中国、日本、美国、欧洲都非常明显。

三是全球治理真空。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治理形成一个由70多个国际机构、100多项国际规则构成的完美体系。但在新常态下,所有这些都发生变化。过去由国际组织机构就可以直接解决的问题,现在必须通过元首会谈。

四是各国宏观政策非同步性。在全球化下,同步性是它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但现在非同步非常明显。由于政策不同步,于是各国各种各样的宏观变量,特别是利率水平也就不同。利率不同、政策不同就会造成汇率变化,汇率变化就成为一个很难寻到规律的变量。由于利率、汇率变动不均,于是国际游资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所以,息差交易便会大规模地发生。

五是贸易保护主义。需要特别指出,贸易保护主义很可能引致战争。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李扬   新常态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