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格钢铁网分析师张琳向记者表示,工信部近三年公布了305家钢企这算是基本完成了钢铁行业的初步规范。“客观地说,“白名单”对钢企的要求门槛并不是很高,对钢企的压力不是很大,以往,政府也发文督促各地方对自己辖区内的钢铁厂进行淘汰落后,但并没有将更多的淘汰细节公布于众,只是公布了一个淘汰产能的总量,证明钢企已经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淘汰任务而已。现在是通过前期审核,公布达标的线上的各钢厂的名单,炼铁炼钢轧钢等装备情况,谁符合规定,一目了然,更加透明,也能够被更好的监督”,她道。
“白名单”不保险
仍有大量产能深潜
而在刘海民看来,公布符合《条件》的钢企虽然对控制过剩产能起到作用,但这绝不是解决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方式,“这个方式虽然有用,但是仍然不彻底,因为一些‘黑户’钢厂仍然不被人所知,这些小钢厂虽然单个来看规模不大,但是积少成多,产能聚集起来的总和仍然很惊人”。
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国粗钢产量68534.8万吨,同比增长2.1%,增速同比减缓6.2个百分点;钢材产量93447万吨,增长4.7%,减缓6.9个百分点。
刘海民向记者表示,“今年前10个月粗钢产量是 68524.8万吨,而钢材产量是93446.7万吨,钢材产量比粗钢产量多了约2.49亿吨,当然这中间包括生产过程中钢铁重复轧制过程,但是即使把这种情况考虑在内,仍然多出很多产能,这说明仍然有大量的钢铁产能处于找不到源头的局面。”
刘海民向记者表示,保守估计今年像这样的“无头”产能大约有6000万吨至1亿吨。“近几年,这样的钢铁潜伏产能每年都不会低于5000万吨,哪怕是《条件》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让部分产能得以大白天下”。
刘海民向记者表示,真正做到控制产能,依靠两样武器,第一是法律;第二靠市场自发调节,“通过行政手段的方式则是尽量不用”。
必须注意的是,钢企即使已在钢企的“白名单”上,也并非是一劳永逸,工信部相关人士也表示,规范条件明确要求对公告企业名单进行动态管理,不能保持规范条件等情况的企业将被撤销资格。工信部将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并鼓励社会各界进行监督。
“像山西海鑫钢铁,即使曾经进入了‘白名单’,但是现在海鑫已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这样的钢企也是要被除名的,不过这份名单主要还是针对那些环保不达标的钢企,海鑫应该属于特殊情况。”张琳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