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改革除了在经济体制上做文章,还必须在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结合部下工夫,这正是新一轮改革的一大新意。其另一新意在于,不囿于议而不决、裹足不前的“顶层设计”,注重发挥基层的创造性、因地制宜进行探索的改革方式。这轮改革中,国企改革、金融体系向民营经济开放、民营经济投资限制放松等重大举措值得期待。
十年磨一剑
说这一轮改革人们期待了10年并不为过。过去10年,中国经济迎来了极为快速的发展。中国经济不仅没有被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所压倒,反而表现得出乎意料的优异。中国不仅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一场接一场的盛会,也应对了国内外的各种严峻考验,包括金融危机、特大地震等。由于社会各界的精力高度集中于这些重大事件,改革退居后台从而停步不前,尽管国内外学术界不断地呼吁深化改革、推进改革。改革的停顿也的的确确使得中国经济和社会沉淀下了种种矛盾,在经济运行层面,出现了民营投资乏力、金融体系风险聚集、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中国社会有了共同的呼声——改革到了非进行不可的时候。这种共识,来之不易。当前,自上而下的决心已经形成,那就是全面地深化体制改革。共识不易,决心更难。这一轮改革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10年的走势,关系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体系未来的大格局,也关系到政府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个期待了10年的改革,关系到中国未来几十年走势的改革,十分令人关注。
新一轮改革“新”在何处
这一轮改革新在何处呢?
如果说1978年的改革发轫于农村,1984年的改革将其经验推向了城市,1992年的改革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4年的改革又是全面市场经济改革的铺开,那么,这一轮改革的新意是,它将触及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种种深层次问题,触及中国这一庞大经济体的骨髓,从而重构其造血功能。
具体说来,这一轮改革将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还将涉及法治体制、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与科技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与经济运行密不可分、对于缓解社会矛盾至关重要的领域。这一点都不奇怪,当前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症结已经涉及超越经济体系本身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可以说,影响中国经济的是政府行为的问题,是政府行政体系的问题。
比如说,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中央政府某些部门紧抓权力不放,通过行政审批、专项拨款等方式,直接对地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从中寻租,这是政治层面的问题。而部分民众对市场化改革并不认可,担心在市场化进程中相对利益受损,究其原因,又是社会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这是由于基本社会福利体制尚未全面建立,而市场经济发展的收益并没有通过适当、合理的政府干预加以再分配——其中涉及对超额利润的征收以及基本社会福利的发放,从而使得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部分短期失意者没有得到充分的补偿。再比如,由于司法体制设计不合理,导致司法依附于行政,许多经济纠纷无法通过司法体系依法裁决,证券市场内部人舞弊、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金融市场内幕交易等行为不能得到司法体制的惩罚和纠正。再比如,基础教育、文化、卫生等政府必须大量投入的带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使得这些原本为公益性的部门不得不在市场竞争中谋取利益,由此带来了公共领域的过分市场化。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仅仅在经济体制上做文章已经远远不够了。中国市场经济以及社会的问题必须在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结合部下功夫。若这种软关节的问题不加以解决,不但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推进,社会民众的怨气难以化解,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也将难以维系。这就是这一轮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是这一轮改革与之前改革的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