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建设有为有效政府 激发全民创新活力
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 创新绿色改革,向绿色发展转型 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社会稳定
“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不等于承认市场是万能的,新一轮改革的关键是建设有为政府、有效政府。”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两只手优势”,应当重新界定政府作用和干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三单”。要真正理顺市场机制、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政府应当完成从审批制干预制到负面清单和标准淘汰的全面转变。
谈及宏观调控,他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政策托底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当前对于微刺激存在误读,不能将其等同于政府过度干预。研究表明,政府投资对于私人投资的引致效应要远大于挤出效应。他表示,宏观调控旨在稳定宏观经济,还要顺其自然,因为市场本身具有自主调节的功能。只有“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经济繁荣、宏观稳定。
改革开放是国家制度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中国证券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一轮改革新在哪里?
胡鞍钢:改革过程如同开发和设计“软件版本”一样,需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打补丁、升级换代。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改革1.0版本,1978年以来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要逐步实现“大多数人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大约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新一轮改革可称之为中国改革2.0版本。《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是制度建设。从这个角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提出了国家建设现代化,还提出了国家制度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创新。
中国证券报:国家建设现代化和国家制度现代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强调国家制度现代化?
胡鞍钢:国家制度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国家提供给人民和社会的“公益产品”。国家建设的现代化要求决定了国家制度的现代化,实现国家制度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目标和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国家制度不断现代化的过程。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不断建设新的制度和消亡旧的制度降低和节约整个国家的发展成本,这些发展成本包括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也包括整个国家的治理成本。
中国证券报:新一轮改革应如何处理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关系?
胡鞍钢:改革的另一个说法是创新,应当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自下而上的创新,包括经济活动的主体如企业家、投资者、消费者,基于微观经济的各种创新,这包括技术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需求创新、服务需求创新等,还包括地方的创新,基层的小创新,群众的微创新。自上而下的创新有助于自下而上的创新。一是使得各种创新规则化、制度化、法治化。二是需要中央总结地方创新,支持地方创新,保护地方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