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4月份出台了80个向社会资本开放示范项目,我上个月去了江苏、合肥、浙江,专门调研落实,走了20个项目,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在日前参加“国企改革进行时——共识与务实”研讨会时表示,拿一个港口项目来说,资金投入巨大,且需要十年以上时间才能够建成,而且是否盈利还是未知,这样的项目民营企业敢投吗?
国企改革项目“遇冷”的情况,成为民资参与本轮国企改革的一个真实写照。《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加速期,国资委推出的“四项改革”措施也已正式对外发布,6家央企获得了“四项改革”的试点权,地方国企改革的方案也在相继公布。截至目前,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四川等省份公布的改革方案中,无一例外都包括吸引民资参与国企改革这项内容。以广东省为例,刚刚出炉的方案明确,到2015年,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到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重超过70%,除了国家政策明确必须保持国有独资的,其余企业在3到5年内实现股权多元化。重庆市更是向非公资本敞开合作大门,将包含25家市属国有重点企业110个项目推向社会,推动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
一位业内专家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来看,如何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到国企改革,无疑成为本轮混合所有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国有企业改革大规模向社会资本敞开怀抱时,不少民营企业似乎并不领情。庄聪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今年1至8月份,他带队走访了12个省,接触了170多个民营企业,大部分民营企业目前对混合所有制改革都采取观望态度,真正拿出实际行动的非常少。
他对记者坦言,很多民营企业一般总是在有一定发言权或者主导权的前提下才会投资入股国企,纯粹让他当配角是不愿意的。然而,参与国企拿出来改革的项目,往往需巨额资金投入,而民营企业虽作为股东却没有任何决策权。另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担心国企现在拿出来的项目并不是效益相对较好的,而一些包袱资产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一些民营企业甚至担心,投进去的钱会被国企拿去还债。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企债务问题已经成为本轮改革中国企面临的巨大难题。福耀玻璃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在会议期间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他曾在两会期间写提案时注意到一组数据,央企和地方国企的资产总量是90万亿,总负债60万亿,负债率达到67%。“我前段时间收购了四家企业,其中两家已经资不抵债,说明现在国企的债务问题很严重。”曹德旺说。
“民营企业和国企之间在体制机制的管理基础上经常会产生一些冲突,民营企业的优势是贴近市场,机制灵活,一旦作为股东加入之后,执行决策在征求国有股东之后,国有股东要层层上报,这自然影响企业运行的效率。”庄聪生表示。一位民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他对曾经参与过的国企的一个项目感触很深,一个决议甚至走流程都需要半个月时间,往往最佳的市场机会已经错过。上述人士对记者说,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另一个现实是,小的国有企业都已经改完了,现在剩下的需要改革的国有企业无论规模和体量都很大,民营企业根本没有办法和它们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