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环保 > 正文

重污染天气应急:“治标”促“治本”?(3)

“一位市长说,我现在浑身是劲,对付这件事,我也准备了充足的枪支弹药,你得告诉我往哪儿打。”

核心提示: 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看来,现在是最近一二十年里环保科研单位最“抢手”的时候,京津冀地区政府不惜代价,目的只有一个:应对大气污染。

应急能逼着市长管好空气

采取应急行动使空气质量短期内达标早有先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各主办城市都采取过搬迁污染企业、机动车限行等措施“换”来连续多个蓝天。

贺克斌说,现在的应急措施不在重大活动时段而在重污染时段,虽然背景和具体措施有所区别,但一个共性是应急与长期的空气质量改善是一个有机组合。奥运会期间的很多措施使用过之后,很多人评价:“干得不错,有效果!”然后再加一句:“治标不治本。”但贺克斌认为,治标总能促进治本——毕竟做完这些事以后,有助于找到应对大气污染的规律,为全社会增加治理经验。“应急是没有办法而采取的一些短期措施,空气质量从根本上改善还是要靠减排、能源结构调整等长期措施,但应急的促进意义很大。”

有人调侃说,在被空气质量排名“折腾”得最厉害的河北省,现在最让市长着急的不是环保局长来找,而是招商局长来找。有的企业要来投资,谈了一半人家不谈了,因为这里污染最重。贺克斌说,应急预案中的信息公开具有很明显的倒逼效果,当一个地方的主管领导意识到每年要有多少次应急管理、每个月的空气质量排名是多少、每年年底主要污染物的均值下降多少时,自然会找到长效治理的方向。

环保部应急办副主任闫景军的体会是,应急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作用:一是提高了地方的重污染应对水平——比如,在2013年1月华北地区大面积发生空气污染时,面对媒体质疑,地方政府和企业都不知如何回答,但到了当年12月,许多地方政府已经能够理顺各种关系,对很多问题都能很好地应对。二是促进了整体环境治理水平。比如石家庄市的应急预案中,针对水泥行业,先停没上脱硝设备的企业,再停不能正常稳定达标的企业,如果查出一次排放超标,下次启动应急预案时就先停这家企业。这鼓励了那些正常稳定达标、有高效防污设施的企业,保证了它们的经济利益,也实现了长效治理污染。

“重污染应急在我国是个新事物。”柴发合表示,“国十条”之前,根本没把重污染应对当做一项重要的措施,“国十条”出来后,“经过5年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再过5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明确了,各地政府才把它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重污染天气   应急   治标治本   雾霾   治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