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历来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性别与教育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所关注的话题,如男女两性之间教育领域的不平等现象、性别分析角度对教育的影响、对教育领域进行的性别分析、促进两性教育平等的措施。我们尝试把社会性别的概念引入到公民教育领域中,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观察、分析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分化的现象。在这一情况下,通过教育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也就成为了性别与教育理论构建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教育领域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相关分析
从近代起,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萌发了男女教育平等的思想,颠覆了几千年封建男女不平等的传统。首先,西方传教士的东入及教会学校的创办促使我们开始关注女子教育。其次,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所提倡的教育中虽然有着明显的宗教痕迹,但却秉承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很有进步意义。再次是近代有识之士的呼吁,如谭嗣同、孙中山、蔡元培等都为男女平等接受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最后是近代女子自我觉醒及斗争,这场提倡男女教育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最初是由男性提出的,后来,一些进步女性意识到这是在为自己争取权利和自由,就开始为之奋斗,决心争取到跟男子一样的教育机会。
男女教育平等思想的萌生,这是对中国封建男女严重不平等传统的质疑和颠覆,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近些年来,随着关注视角的转变,“因材施教”外的另一词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那就是“因性施教”。社会上关于描述我国基础教育中“阴盛阳衰”的报道亦愈来愈多。如,女大学生的录取比例和人数逐年上升、女生占据理工科的“半边天”等。这种现象真的说明在教育领域实现男女平等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性别视角来看,教育的公平应该体现为教育机会公平、教育环境公平、教育资源分配公平。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和环境,距离真正的教育公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其一,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在地区间存在差异。在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衡问题,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结构的特征,同时也成为了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原因。我国虽然已经作出多种政策决议向农村及落后地区加大教育投入,但是目前看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教学设施依旧比较简陋,师资力量也与城市的学校相差甚远,因此国家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及经费投入。再有,在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农村女童辍学率远远高于城镇女童,教育机会平等无从谈起。
更有甚者,教师的态度及行为在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时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老师一直认为“女生都是小时候学习成绩好,高中男生成绩快速提升,这个教育学段女生成绩‘自然而然’下滑”,“女生学数理化就是费劲,基本都学不好”,“女生想象力没有男生丰富”,“女生思维不如男生发散”等等。这种想法灌输给学生及家长,不知不觉中使男生和女生在学习上有了区别。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过,身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真正的做法不是一言以蔽之,急于下定论,而是细心冷静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解决或缓解这类问题的发生。
其二,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在某些专业和职业中较明显。另一种性别不平等主要表现为相关专业和职业对女性的限制。有些专业在招生时限定为只招女生,这或是对女性健康的考虑和保护,值得肯定。但有些则完全是出于对女性的不信任,相关招生人员认为女性与男性相比,缺乏应有的勇敢、想象力、进取精神且动手实践能力较差。更有甚者,还有不少单位在招聘时则明确标注出“本职位仅限男性”等条件,这都明显体现了社会对于男女两性在接受平等的教育后,却在参加工作时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这也是教育不平等的体现。因为,我们接受教育除了增加自身知识和能力以外,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参加工作。如果在找工作时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从另一个层面说明我们的教育公平没有彻底实现。事实上,女性在教育中所表现出的优秀,丝毫不逊色于男性,这不能证明男女两性所受的教育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平等,只能说明女性的智力、能力、努力程度等不比男性差。
公民教育培养体系中各因素对性别意识的影响
学校在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对性别意识的影响。学校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它可以系统地、相对集中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而且施教范围不仅局限在课内,课外也是重要的教育阵地。美国的兰诺·微茨曼博士有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学校的课本中的性别形象大多数以男性为中心,女孩子则处于辅助地位。教育与语文、数学、外语等专门课程有实质性的不同,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重方法和技巧,通过贯穿于基础课程或者开设专门的课程来给学生传递教育的相关知识。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内容,理论学习远远不够,它还需要通过实践来真正掌握。如鼓励学生参加学生会、社团组织等,在日常的工作和活动中,会无形之中锻炼学生发表意见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及果断采取措施的能力等。再如,参加一些高端会议或大型正式场合的活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让学生领略到课堂中所接触不到的精彩。此外,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为学生提供参加社区活动的机会,如活动手册的设计、撰写、印制、发放等,与他人沟通交流,与社区工作人员协作,接受群众咨询,耐心倾听别人反映问题,问题的记录、分析,最后总结报告的撰写等,这些活动发生于学生的课堂外,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这些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及活动组织者要注意两性平等,男生女生均可获得平等的机会参与此类活动,可以根据性别特征进行分工。像女生比较有耐心、亲和力较强,可以让他们参与咨询类的活动,而那些需要果断做决定的工作通常由男生来做会更好。但是要保证他们参与的机会平等。
家庭在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对性别意识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及学习的单位,作为启蒙者,父母及家人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父母教给孩子进入社会的一些必备技能和知识,同时,父母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地位等也会影响到孩子今后对职业、生活状况的选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多数从商者的子女在长大后也选择了从商,公务员的子女长大后大多也选择考取公务员,医生的子女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大学时报考了医学专业。尤为重要的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所以,为人父为人母者,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要尽量做到公平。若既有儿子又有女儿,注意不要出现重男轻女的态度,否则可能会对孩子的人格养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社会在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对性别意识的影响。社会是每个人不可避免要接触的大环境,它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通常一个人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被认为是真正地进入了社会,实则不然。从小到大,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的影响,最明显体现于大众传媒对我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介入。网络以及传媒成为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传播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速、传播范围广泛。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迅速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必须通过正确、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促进和谐性别关系的构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宣传、报道教育的相关内容,同时向我们传递两性平等的观点、国家关于两性在教育领域平等化所实行的政策、制度等,这都有利于促进教育性别公平化。
教育领域的平等是实现社会两性关系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少学者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做不到两性平等,其他方面就更难以做到。教育平等主要包括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而前者很早以前就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并通过立法等途径着手解决。但是后者却在近几年才渐入公众视野,尚需持续关注和努力才能处理好受教育机会的平等问题。希望以教育领域为切入点,以此推动社会两性关系公平的实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