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重大问题研究 > 中国战略 > 正文

中英关系能否从此搭上“高速列车”?

卡梅伦首相的中国之行从许多方面看来是接近完美的。来访前的高调定位,“史上最庞大”的贸易代表团,远超其前次访问的经贸“大订单”,利用晒微博来接地气,品尝四川火锅时的“不怕辣”精神,还有那句“英国是中国在西方世界最坚定支持者”的豪言壮语,着实令不少中国人动容,尽管它同时也激怒了不少欧洲人。在中国四天四地连续上演的这一幕幕场景,是集“修复外交”、首脑外交、经济外交和公共外交于一体的杰作,充分体现出英国外交的老辣和成熟。

但很少有人会置疑的是,在娴熟外交技巧的背后,流露出的是英国难以掩抑的对巨大经贸利益的渴求。在债务危机的压力和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英国经济一度陷入衰退,但在今年前三个季度获得连续增长,来自中国的贸易和投资贡献功不可没。中英贸易从2009年的392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631亿美元,今年前10个月中英贸易同比增长7.5%,远超同期中欧贸易0.5%的增长率,英国已经超过荷兰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过去的一年半中,中国对英投资超过此前30年的总额,仅去年中国在英投资并购金额就达80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全年对外直接投资的近1/8,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由于施行紧缩政策而导致的财政窘境。就像中国人不会拒绝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样,英国也不会拒绝特意为此而来的巨大经贸利益。在卡梅伦访华首日,中英就签署了两国在投资、科技创新、金融、司法、文化、卫生等领域的10个合作文件。近500名中英企业家在中英工商界峰会上和两国领导人一道,共同见证了7个合作项目与不计其数的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当然,与未来长期合作将带来的利益相比,眼前的经贸利益或许微不足道。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对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来说无疑是有利于其未来发展的重大利好。尤其是对于在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及服务业方面有所专长的英国而言,其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搭上中国未来改革的“顺风车”。

当然,对于这次访问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观感。英国媒体除了指责卡梅伦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毫无价值”和他本人对中国“过于谦卑”外,更对中英宣布共同建设HS2和核电项目的举动心态复杂。因为就像他们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第一段铁轨是在1876年由一家英国公司铺设的”。同样在核电领域,曾经遥遥领先的英国现在不得不“求助于”中国。这是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比较优势转移,因此尽管心态复杂,但精明的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除了有些”伤自尊”外,这些买卖其实都是非常合算的,因为如果中国投资HS2,就意味着这一项目的成本将降低数十亿英镑。

为获得这四天之行带来的巨大收益,英国政府做足了功夫,才使得卡梅伦首相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从伦敦走到了北京。无论是卡梅伦本人在唐宁街10号高调会见中国投资者、英国政府在中欧有关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中高举“贸易自由化”的旗帜,还是此前英国高官们的“铺路之旅”,为纠正此前在中英关系中制造的麻烦,英国可谓不遗余力。可以设想的是,如果没有此前的“折腾”、没有因“折腾”而来的政治障碍,中英各领域合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或许会有更好的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接待他的客人时表达了他对中英关系未来的期许,“希望中英合作能像高速列车一样,在前进的轨道上不断提速”,并得到了卡梅伦首相的积极呼应。高速列车要提速并确保安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方向正确、路基稳固、技术成熟。中英之间就行进方向需要并且正在达成的共识是:只有合作才能共赢。中英政治、社会和人文各领域的密切交流则是为合作铺筑稳固的路基。而中英之间在产业、贸易和投资结构上的巨大互补性,和两国同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或许可以被看作驱动列车的成熟技术。当然,司机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智慧也很重要。英国政府在处理中英关系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制造突发事件”的经验。能否从这些经验中吸取教训并将它们转化为掌控未来中英长期合作方向的智慧,仍将是对英国政府的长期考验。

[责任编辑:杨昀赟]
标签: 中英   列车   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