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评论 > 正文

理性应对“中国经济衰退论”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八次会议将于9月5日至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届时,G20成员领导人又要坐在一起纵论世界经济形势,盘点各方经济起落,晒晒各自经济成绩单。

最近一段时间,部分国外媒体充斥着这样一种论调:美国经济已走上自主复苏道路,欧洲经济正逐步走出衰退,而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经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美欧经济刚开始有起色,“教师爷”的派头又回来了,又开始对其他国家指指点点了。美国财长杰克·卢7月发表署名文章,说美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来源”,欧洲国家应当如何如何,中国日本应当如此这般。此外,国际上炒作中国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上升,说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多起来,中国应该为全球经济失衡负责的论调也似乎死灰复燃了。

这很让人摸不着头脑。美国不到2%的经济增长受到表扬,欧洲仅仅保住零增长就让那么多人欢欣鼓舞,但中国却要因为7.6%——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率受到质疑。

有人说,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为继。但中国今年上半年7.6%的经济增长率中7.5个百分点来自内需;有人说,中国对外经济不平衡,贸易盈余过多。但中国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重已经连续两年低于3%,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内;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虽快,但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可是数据告诉我们,今年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接近欧洲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和英国失业人口的总和;有人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蕴含巨大财政和金融风险。但即使按照有些金融机构的“估算”,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和占GDP比例也不到50%,低于国际公认60%的安全线。那些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的规模非常小。

个别媒体“唱衰”中国经济,实质是在利用市场预期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如果“中国经济衰退论”占据了我们的媒体、视线和思想,悲观情绪一旦蔓延,私人投资、私人消费——这些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很可能真的出现萎缩,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擦亮眼睛,理性地去思考,不被这些错误信息误导。

中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要牺牲一些名义GDP增长率的。风物长宜放眼量。经过结构调整阵痛的中国经济,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中国经济,不仅会给中国人民,也会给世界经济一个更为美好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责任编辑:常赛]
标签: 中国经济   理性   衰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