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坚实的“物”作为基础支撑,也需要高素质的“人”作为关键动能,二者如同驱动发展的“双轮”,互为前提、彼此成就,共同回应新征程上的时代课题。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绝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内在统一、协同增效的有机整体。当我们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时,是为了夯实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为资源优化配置搭建“硬支撑”;当我们加大教育提质、健康保障与人才培育投入时,是为了培养能够驾驭这一“快车道”的“合格驾驶员”,为发展注入“活水源泉”。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民生改善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高素质的人力支撑,产业升级就会陷入后继乏人、难以为继的困境,唯有二者同向发力,才能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
当前,我们既要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外部挑战,又要满足人民群众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的内在期待。这要求政策设计必须贯穿系统性思维,构建民生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机制。比如,布局新兴产业园区,既要完善路网管网等硬件配套,更要同步规划人才公寓、优质学校、医疗机构及适配产业需求的技能培训中心;扩大有效投资,既要聚焦“两重”建设补短板,更要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让“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同时,确保“发展围绕民生转、政策围绕需求转”。
实现“物”与“人”的深度融合,重点在于转变理念。要建立综合考核体系,既看经济增长的“硬指标”,也看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效;既看项目落地的进度,也看人才成长的质量,将人才发展指数、民生改善成效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让“物的积累”与“人的发展”同步推进。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投资于人”的内生动力,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企业得人才、人才得成长、发展得动能”的良性循环。
特别要看到,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投资于人”的内涵正不断深化、外延持续拓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更向数字素养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未来产业适配能力储备等维度延伸,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这要求政策供给必须精准务实、前瞻布局,既要着力满足当前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要面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提早布局人力资本储备,使“投资于人”既能破解当前发展瓶颈,也为长远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归根结底,推动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践行。当交通干线的延伸伴随公共服务的覆盖,产业园区的崛起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技术创新的突破赋能民生福祉的提升,高质量发展便拥有了最深厚的根基与最持久的动力。这种“物的升级”与“人的进步”的双向奔赴,必将让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罗晓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