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一个栖息于南岭深处的瑶乡,名字里便带着祥和与祝愿。漫山遍野的橙红月柿压弯枝头,如同一首甜蜜的田园诗,在绵延的柿林中娓娓道来。盘王节的歌舞、油茶的醇香、文庙武庙的肃穆,与这漫山的“金果”交织成一幅生态与人文相融的美丽画卷。这颗传承千年的月柿,如何书写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生活富裕的新故事?今日立冬,人民论坛一线探新带您走进广西恭城,一同解码月柿产业的甜蜜实践。

(廖勇玲 杨少波摄)
位于南岭深处的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自隋大业年间立县,已逾一千四百载。秋来满枝月柿缀红了枝头,让生态的灵秀与文脉的厚重,在这片土地上交融成诗。而今,更添一抹产业振兴的亮色。
月柿为媒,串联农文旅融合之路
这月柿,不仅有诗意来历,更藏着自然的厚礼。果肉清甜软糯,裹着阳光与山水的芬芳,富含维生素C与膳食纤维,咬下一口,是舌尖的鲜甜,更是滋养身心的馈赠。
恭城种有柿树二十几万亩,全国每三个柿子其中一个便在这里。循着“月柿之乡”的指引,终至红岩村。车窗外的景致骤然换了模样:漫山柿树如铺开的红色锦缎,千亩月柿基地里,橙红果实压弯枝丫,沉甸甸缀满枝头。每逢秋深霜降,果实盈枝,成了一方独特风物。“月柿”之名,更是形神兼备:霜降后,柿果表皮凝着一层轻白霜华,如夜月覆了层薄纱,朦胧含韵;待其熟透,摘去果蒂,圆硕橙红的果子悬于枝头、托于掌心,恰似中秋夜悬于天际的明月,饱满皎洁。果农挎着竹篮穿梭林间,指尖轻旋便摘下一颗;果商的货车停在田埂边,刚采收的柿子整齐装箱,即将奔赴全国各地。热闹里,一对返乡夫妇的身影格外显眼——几年前,他们从广东回到这里,把三十多亩柿园当成“创业田”,修剪枝丫、科学施肥、鲜果采摘、深加工制作,夫妻俩手把手打理。如今,这片柿园每年能带来十几万元收入,让日子甜透了,也成了村里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活样板”。
红岩村的甜,从果实里漫出来,融进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脉络里。作为示范村,这里以月柿产业为根,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新路。每年霜降前后,月柿文化节如期而至:瑶族同胞身着彩衣,唱山歌、跳长鼓舞;游客们能亲手摘柿、晒柿,在非遗展演中触摸民族文化的温度。曾经单一的种植地,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产业为骨、文化为魂,让乡村焕发新生。
振兴为卷,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如今的红岩村,早已将这份自然与人文的宝藏,酿成了乡村全面振兴的佳酿。随着各项新工程推进,产业图景愈发鲜活:蜿蜒溪流上,漂流项目载着笑声穿梭;古朴民宿里,瑶家刺绣与现代舒适巧妙相融,让旅人暂避喧嚣;柿子深加工车间内,鲜柿化作柿饼、柿酱、柿酒,延伸出长长的产业链。漂流、民宿与柿子产业共生共荣,不仅让“产业富”有了坚实根基,更让“农村美”成了触手可及的实景——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柿林间,干净步道串联起家家户户,村民在宜居环境里,收获着稳稳的幸福。

(廖勇玲 杨少波摄)
暮色四合时,村里“微笑民宿”庭院的柿子树下,主人搬来竹椅,泡上一壶柿叶茶。晚风拂过,携着柿子的清甜,远处虫鸣轻响,恍惚间竟有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只是此刻的“丰年”,是满树橙红的月柿。主人笑着说,如今的红岩村,早不是“靠天吃饭”的旧模样,依托月柿打造的农文旅综合游,让全村人实现了“月月有收入”。据统计,恭城县每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亿元,红岩村,便是这串亮眼数据里最生动的注脚。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亿万农民福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立窗眺望,夜色中的红岩村灯火点点,与枝头的柿子交相辉映。这片被月柿滋养的土地,用一颗小小的果实,串联起产业、文化与旅游,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乡村的烟火气里,盛满了诗意与希望——这,便是恭城瑶乡用月柿绘就的,属于新时代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