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是“十五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根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并结合过往经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是处理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政产学研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等几组重要关系,为各类经营主体共享发展成果提供更好制度性保障,不断培育新的增长动能,释放更大发展空间。
关键词:“十五五”时期 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并提出“五个坚持”,即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十五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2]充分体现党中央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
当前,各国竞争已不局限于单一产品、技术和产业,更多的是产业体系的竞争。作为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大国兴衰,关系区域发展优势和地位。那么,“十五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践经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是要在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基础上,处理好几组重要关系,走协同发展的建设之路。这几组重要关系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政产学研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等。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
202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强调“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3]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无论是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还是增强竞争力强,皆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类经济主体持续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上述目标的实现,既不能仅靠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也不能各自为政、平行发展,而是应该在坚持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实现“1+1>2”的效果,共同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是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目标的重要保障。其一,实现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离不开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独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在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业环节,投资生产和发展;国有企业更多在市场失灵的产业和环节,发挥关键支撑和保障作用。民营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国有企业以国家、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二者合力才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独立、完整。其二,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掌握着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与关键核心技术。得益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国有企业在突破“卡脖子”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等方面,具有民营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民营企业则由于机制灵活,擅长将已有技术进行广泛市场化应用,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此外,在不同产业和领域,二者基于各自独特优势,相互为对方提供支持。如在应用型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民营企业表现出较大活力和创造力;在人工智能所需要的算力和电力方面,国有企业则优势明显。国有企业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应用场景和基础设施支持;民营企业则为国有企业数智化转型赋能。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将有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竞争力主要来自于资源优势、成本和配套优势、管理优势、创新优势、市场优势等。而现实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往往分别具有以上部分优势,只有加在一起,才能形成互补和整体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电力供给、生产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民营企业则在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化软件应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正是由于二者的协同发展,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在创新优势形成方面,国有企业在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上投入大、周期长;民营企业在应用创新、成果转化上效率高。两者结合,可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以及强大的创新迭代优势。此外,国有企业拥有雄厚资本、政策资源和稳定供应链;民营企业则更贴近市场需求、机制灵活,二者协同,可优化资源配置。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为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营造良好环境。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且兼顾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安全。国有企业的战略引领作用与民营企业的市场活力结合,既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数智化、绿色低碳转型,又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保障就业等基本民生目标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国有企业主导关键核心环节,如能源、粮食、工业母机,民企则更多参与配套和细分领域,二者共同筑牢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总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缺一不可的“左右手”,二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可以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过程,就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形成的过程。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需要政府积极有为,更好发挥作用,又需要市场充分有效,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体而言,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构建和完善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适应的生产关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市场的主要作用则是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企业优胜劣汰和产业转型升级。只有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相互协同、优势互补,才能成功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政府和市场角色定位与分工不同,但缺一不可。其中,有效市场是核心动力机制,也是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手段。市场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引导资源向高效领域流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产业升级动力。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形成过程中,市场能精准捕捉技术趋势、消费需求和全球分工机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市场对技术迭代和消费需求的敏锐响应。有为政府则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引导和保障。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与产业政策等战略引导、制度供给、公共服务和风险防控,弥补市场失灵,为产业发展创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支持。例如,政府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等,周期长、风险高、具有外部性的科技创新难题,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反垄断,保障相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政府和市场互补发力,进而形成合力。一是在价格信号引导与政策引导的作用下,政府和市场共同推进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比如,在市场中,企业为获得更大竞争优势和更多超额利润,往往会主动进行研发投入和创新,进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并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但创新者往往面临很大风险,且可能被模仿抄袭。对此,政府可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给予研发投资一定的税收减免,引导企业积极创新。又如,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市场推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采用新技术,政府则通过补贴、税收优惠支持企业技改,并通过制定环保标准、安全生产法规,避免无序竞争和社会成本外溢。二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能够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互补性的支持。在初期,政府通过给予更多政策上的引导与支持,为产业蓬勃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到了成熟阶段,政府通过进一步加以规范,避免无序竞争和形成垄断,同时借助市场的竞争机制,实现对相关企业的优胜劣汰。三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共同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维护产业安全。产业基础高级化是指,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基础能力,从低水平、低附加值、高度依赖性,向高水平、高附加值和自主可控方向升级,是产业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往往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因此,需要政府更多地发挥作用。产业链现代化则更多通过市场竞争,得以不断实现和提升。在产业安全维护方面,需要政府进行合理产业布局和备份,同时也需要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相关产业竞争力。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政府和市场手段各异,但目标相同、方向一致。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形成“自主可控、富有韧性、动态升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通过市场活力释放产业创新潜力,让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具备效率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战略布局和底线思维,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发展兼顾民生改善、共同富裕和生态可持续,实现有效市场的活力与有为政府的定力有机统一。市场“看不见的手”是拉动力,政府“看得见的手”是引导力,两者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既充满活力又行稳致远。以安徽合肥市为例,该市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合肥成立全国首个城市级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以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参与的方式,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科学规划引导,企业积极作为,还需要相应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需要以用户需求、消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跨主体、全链条的深度协作,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割裂问题,形成“需求—研发—转化—升级”良性循环。
破解创新链条的“断点”与“堵点”。高校和科研机构擅长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但容易缺乏对产业实际需求的精准把握,可能出现“实验室成果难以落地”问题;企业聚焦市场和生产,但单一企业研发能力有限,尤其在核心技术、底层理论等“硬骨头”领域难以突破;用户虽掌握真实场景需求,但难以将需求转化为明确的研发目标。产学研用协同模式能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创新融通的全链条,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医院临床需求牵引高校基础研究、企业产业化落地,形成“从病床到实验室,再到生产线”的闭环。
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是必要条件,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则是具体要求和实现路径。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这类技术往往具有复杂性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单一主体难以独立完成。而在协同模式下,可通过高校提供理论支撑,科研机构攻克关键技术,企业负责工程化和商业化,用户场景反馈优化技术方向,形成技术突破的合力。例如,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高校研发算法,科研机构突破精密制造,制造企业负责量产,工厂用户提供实际工况数据持续迭代。
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与价值最大化。产学研用协同能推动人才、技术、资本、场景等资源跨领域流动:高校为企业定向输送懂技术、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科研提供资金支持和应用场景,避免科研资源浪费;用户需求直接反向驱动研发方向,促使技术创新更贴近真实市场价值。这种资源整合模式,能降低创新成本、缩短技术落地周期,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我国光伏产业,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实现资源集约化整合,快速实现从技术引进到全球领先的跨越。
总之,产学研用协同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通过有机融合,让创新更精准、资源更高效、产业更具韧性,打造更具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技术汇聚融合和创新的复杂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和重大技术突破,越来越离不开跨学科、跨领域、跨主体的合作。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向赋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强调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大力发展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也不能因此忽视传统产业。相反,要重视传统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通过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实现整体升级和协同发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彼此需要、双向赋能。一方面,传统产业是大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据统计,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80%[4],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维持我国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核心支撑。传统产业涵盖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纺织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承载着大量就业人口。此外,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应用场景的主要的市场需求、技术积累,以及产业链支撑。如制造业为人工智能提供工业数据;钢铁、化工为新能源材料提供基础原料。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引擎。新兴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如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如工业互联网改造传统工厂,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可以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本质是“双向赋能”,即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落地场景和市场需求,新兴产业通过技术迭代反哺传统产业升级,形成“需求牵引技术、技术推动产业”的闭环。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是相互融合、优势互补。一是技术融合。如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改造生产流程,提升效率和精准度;借助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钢铁行业氢能炼钢、化工行业循环经济。二是产业链协同。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强链补链”,其中,新兴产业聚焦核心技术突破,如芯片、工业软件等,填补传统产业链短板;传统产业发挥制造优势,为新兴产业提供关键零部件和配套服务。三是政策与生态支撑。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鼓励企业跨界合作,如传统制造企业与科技公司共建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既懂传统产业又掌握新兴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中国产业新优势。正是因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塑造了中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也使中国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二者协同发展提升了产业竞争力,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形成既有存量优势、又有增量动能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二者协同发展增强经济韧性,避免单一产业依赖风险,构建多主体协同的产业生态,抵御外部环境波动。二者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效率提升、绿色转型与创新驱动的统一,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总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从产业替代到产业共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密码。未来,需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优势,通过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同时做强做优做大新兴产业,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打造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与此相关,还应重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服务业新兴业态、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农业的深度融合和双向赋能。农业和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物质保障和应用场景,服务业则为农业与制造业提质增效。
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互促共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5]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前提。与此同时,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开放,同样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相互支持的,二者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逻辑。
科技自立自强是对外开放的根基,为产业体系筑牢安全底线。科技自立自强,强调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产业体系抵御外部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具体而言,一是保障产业安全。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实现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卡脖子”环节的自主突破,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如新能源领域,通过自主研发电池核心材料和工艺,既摆脱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又为全球合作奠定技术底气。二是提升产业话语权。只有在关键领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主动地位,避免陷入“低端锁定”困局。如我国在5G通信、特高压等领域,实现自主突破,从“跟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为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夯实开放底气。科技自立自强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独特技术优势,让中国的产业在开放中,具备平等对话、互利合作的资本。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发展动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强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分工”,通过全球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效率和创新能力,是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的重要路径。一是加速技术迭代。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开放举措,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缩短自主创新周期。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早期通过开放合作学习海外电池技术,再结合自主研发实现超越,形成“引进—消化—再创新”良性循环。二是拓展市场空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本土产业提供全球市场,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倒逼企业提升质量和效率。如面对国际品牌的竞争压力,中国本土家电企业为了在全球市场立足,开始加大创新投入,对标国际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参与全球竞争积累技术和品牌实力,产品远销全球各地。三是完善产业生态。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来全球资源,如高端人才、资本、配套企业,补齐国内产业短板,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例如,江苏南京等地市建立多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深入全球科技创新“腹地”,集聚创新资源,参与国际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
在自主可控与全球合作中实现产业体系升级。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协同,是“守底线”与“拓空间”的平衡,最终构建起“安全可控、开放包容、创新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以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对外开放质量。自主创新能力越强,在对外开放中对技术、标准的选择权和主导权就越大,可更主动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而非被动接受低端环节转移。二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科技自立自强。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竞争压力,将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技术瓶颈。如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通过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助推国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核心产品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三是形成“双循环”良性互动。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如保障内需市场供给,高水平对外开放则通过国际循环,吸纳全球资源、拓展外需空间,二者共同推动产业体系在“安全”与“效率”、“自主”与“协同”中实现动态平衡。
【本文作者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注释略
责编:李 懿/美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