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古人推崇的治学境界,放在如今对学生仍有其积极意义。但对于已经步入机关大门的新进干部而言,断不可固守“不闻窗外事”的心态,绝不能囿于办公室一隅,而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主动走进现实、贴近群众,真正做到闻遍“窗外事”、心中有全局。
何为“窗外事”?它具体而微,是百姓的“急难愁盼”,是政策的基层落地,是市场的瞬息万变,也是网络空间的舆情。每一件事都是群众、社会最真实的反馈,是对政策文件是否利于民的“复函”,干部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如果察觉不到这些,工作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暖到人心。归根结底,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的落脚点不在于材料与汇报是否精彩,而在于“窗外”的声音是否悦耳、怨言是否减少。
闻好“窗外事”,须有“推窗”的自觉。长期在机关工作,与基层接触不够紧密,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干部干的是宏观叙事,过分强调“对上”工作,却忽略了“对下”的自觉。现实中,有些干部一听说要深入基层,往往心存顾虑,担心听不懂方言、说不清政策、劝不动群众,人还未“下沉”,在心态上便落了“下乘”。克服这种“思想畏难”,关键在于“主动”,迈开腿,走出办公室“舒适圈”,在田埂上听民声,在院落里察实情。张开嘴,学说百姓听得懂、愿接受的朴实语言,用乡音土语拉近干群距离,用真情实意换取大众信任。这一过程,正是从“要我听”到“我要听”的转变,是端坐办公室“被动接收”到扎根一线“主动探求”的思想升华。
做好“窗外事”还需要掌握方法,在基层实践中,走访不是“打卡”,调研不是“观光”,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不仅看“样板”,更探“角落”。通过建立民情日记、开展“开放式”意见征询等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舆情收集渠道,练就从个别现象中洞察普遍问题、从纷繁民意中提炼工作思路的“火眼金睛”。强化“落实”的担当,闻到的“窗外事”要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定期做好复盘式总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应、反馈,让每一个声音都有回响,真正把“闻”到的事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优化治理的实际成效。
面对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干部唯有闻遍“窗外事”,脚底沾满泥土,心中装着人民,才真正成长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党建综合办公室 钱汪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