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十五五”时期的新起点上,定南县各级组织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紧扣组织工作重点任务,主动扛起政治责任,积极担当作为,坚持组织路线服务保证政治路线,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强组织根基。
推进产才融合,着力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汇聚组织动能
坚持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助力突破产业瓶颈、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建设智慧工厂,推动形成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势头。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深赣对口合作机遇,探索“大湾区总部+定南制造基地”“大湾区研发+定南成果转化”“大湾区创业孵化+定南规模化生产”等合作模式,加快提升县域科技创新整体效能。鼓励支持县内重点企业在深圳等发达城市设立“人才飞地”“研发中心”,推动实现“人才研发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本地”。充分发挥定南县驻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站作用,持续加大在湾区招才引智力度。完善创新平台评价机制,探索依据绩效评价结果按规定给予差异化项目经费支持。健全招才育才机制。聚焦县内重点产业链布局,建立动态更新的人才需求目录,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精准引进培养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鼓励用人主体柔性引进“周末工程师”等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县域产业发展。出台《定南县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育实施方案》,构建系统化的“1+6”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育体系。做优人才服务生态。出台并落实《“定”见未来·“南”得英才尊才爱才若干举措》,动态优化购房补贴、安家补助等留才政策,不断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认真落实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全方位联系服务。充分发挥县人才主题公园、人才驿站、人才国情研修基地等平台载体作用,积极对接融入“赣才通”线上服务平台,用好用活“定”心微服务卡,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精细、高效、便捷的服务。
强化融湾思维,着力在扩大高水平开放中贡献组织力量
全面深化组织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守正创新,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推动形成合作共赢新局面。推动基层党建融湾。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广州、深圳、东莞)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摸排并密切联系定南县在大湾区的流动党员。结合重要节庆日,组织开展“我为家乡献良策”“看特色看变化”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组织党务工作者赴大湾区学习调研,借鉴“红色引擎”驱动“智慧引擎”、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化建设、“暖蜂驿站”建设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以湾区思维助力提升全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推动干部队伍融湾。依托大湾区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异地办班,分期分批选派干部南下学习培训、考察交流。建立“湾区名师大课堂”,邀请湾区知名专家教授来定南授课讲学,助力干部拓宽视野、更新观念。优化干部实践锻炼路径,多层次选派干部赴湾区挂职锻炼,统筹遴选优秀年轻干部到经济发展主战场、项目建设第一线、急难险重任务前沿接受锻炼,助力干部提升专业素养和担当能力。建立健全组织部门常态化结对联系服务机制,探索开展干部无任用考察,着力破除“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不调整不考察”的思维定势,把考察识别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常态化、近距离掌握干部现实表现,不断提升选人用人精准度,并建好用好优秀干部储备库。深化年轻干部“赋能成长行动”,大力推行以“一线识别、一线赋能、一线容错”为核心的干部“一线工作法”,推动干部下沉基层,在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中建功立业。推动人才发展融湾。加快驻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站建设,选聘一批“引才大使”“引才伯乐”。积极利用市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创中心资源,通过组织参与人才项目路演等活动,发现、洽谈、引进一批与定南县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的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全力推进对标大湾区规则规制管理改革,聚焦解决人才评价机制不够灵活、柔性引才方式不足等短板,学习借鉴深圳等地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创新柔性引才用才机制的成功经验,加快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组织优势
持续用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队伍管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建强战斗堡垒。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书记领航”行动,强化示范引领,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拓展“三规范两提升”和村社党组织“三联三促”等活动,从严落实农村党员组织生活制度,持续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管好骨干队伍。高标准、严要求组织实施新一轮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充分发挥村干部队伍和驻村工作队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深化落实关爱支持驻村干部各项政策措施,通过开展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擂台比武”,完善“师带徒”“一帮多”发展党员结对帮带机制等,不断提升骨干队伍的能力素质和履职水平。选派职级干部到村担任乡村全面振兴指导员,协助争取项目资金、办理民生实事、化解矛盾纠纷等,鼓励引导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继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促进产业发展。深化“村情大调研”,全面摸清闲置资源底数,推动“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和增收渠道。深化拓展“1+X+N”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项目,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用好用活“富村十策”等有效举措,助力镇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定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刘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