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典型经验 > 正文

【实践案例】以强劲绿算实力树立青藏高原数字经济崛起新标杆

实践案例

秋日的高原,走进位于青海省海东市的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数据中心的整体用电情况。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与占比一目了然。这里正承载着青海乃至全国范围内不断增长的算力业务。

该大数据中心运行所需的电力100%来自清洁能源。国网青海电力公司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发的“绿电感知溯源算法模型”,实现了每一度电的可溯源。这里也成为国内首个真正实现零碳排放的数据中心,年减排二氧化碳近30万吨。

在中国算力大会发布的《2025综合算力指数》中,海东市凭借突出的绿色算力发展成效,成功入选城市算力分指数TOP30,与廊坊、张家口等算力领先城市并列,成为青藏高原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亮眼标杆。

绿色算力,是指通过优化算法、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等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算力资源。

《2025综合算力指数》报告从算力、存力、运力、模力及环境等多个维度,对我国各城市算力发展水平进行系统评估。青海省在算力整体环境分指数上位居全国第一,整体算力分指数排名全国第六,算力质效与算力网络均位列全国第三,展现出在算力发展环境方面的显著优势,为海东市算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西宁-海东智算超算核心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东市正全力打造河湟新区省级绿色算力产业集聚示范区,致力于构建千亿级数据产业基地。

海东是青海海拔最低、气候条件最优越的区域,年均气温仅为7.6℃,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1℃。依托全省“能源充足、电价低廉、绿电优质、气候凉爽、能耗较低、回报较高”等六大优势,海东成为发展绿色算力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海东市充分发挥“数据援青”平台作用与政策优势,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推动“绿算东输”,锚定千亿级数据产业集群目标,聚力建设河湟新区绿色算力产业集聚示范区和展示窗口,着力构建以绿色算力为引领、具有海东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海东市积极联合基础运营商、落地企业和行业头部企业,创新实施“借船出海”“顺藤摸瓜”“搭台唱戏”等招商模式,广泛对接、重点突破。加强与青海省数据局、省工信厅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充分利用省级数据援青机制和东西部协作平台,深入研究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的全国布局,精准对接重点企业。

通过北京推介会、本地招商签约等活动,海东市主动把握产业机遇,精准对接数字重庆、北方算网、深圳大禹等具备算力投资与需求的企业及项目。以“请进来深度洽谈、走出去主动对接”的高效模式,推动中信集团、云海兴泽智算中心、海东迅达智算中心等项目在一周内实现洽谈签约,展现了“海东速度”。

截至目前,海东市已建成绿色算力项目7个,算力规模达7825P,算力应用6640P;在建、拟建及在谈项目共29个,规划标准机架22.6万个,算力规模25.34万P,总投资近520亿元。

在服务算力企业方面,海东市系统梳理并细化绿色算力产业项目服务流程,聚焦项目洽谈、协议签署、开工准备、建设实施、算力点亮及后续运维六大环节,逐项明确工作重点、服务内容、责任主体与完成时限,实现政府服务与企业进度无缝衔接,确保项目高效有序推进。

海东市数据局及工业园区经协科技部门深入调研企业需求,精准把握算力企业在土地、电力配套、新能源指标、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核心诉求,围绕算力布局、电力调配、应用场景开发等关键问题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同时,强化全流程服务,配套金融、税务、市场、统计等支持,以“保姆式”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截至目前,海东市已建成标准机架2.2万个,上架率达95%;完成全口径固定资产投入15.451亿元,本地纳统5.379亿元,实现算力全口径收入5.137亿元;现有算力中心消纳电量4453.77万千瓦时。

下一步,海东市将创新实施“四轮驱动”生态培育策略,构建以智算超算为核心的算力产业生态、以数据标注为基础的数据资源管理生态、以可信数据空间为支撑的数字海东生态,以及以算电协同为方向的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同时,海东市将聚焦产业发展核心路径,围绕打造核心集群,重点引进以算力中心为代表的数字产品服务业和以算力消纳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应用业;围绕培育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数据标注、科研服务、支撑平台等数据要素驱动业,以及软硬件开发制造销售等数字产品制造业;围绕数字化赋能,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生态、数据开源、产业赋能等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围绕算力产业提质增效,积极争取服务算电协同的创新平台,培育服务全省的总部经济。(中共海东市委宣传部 李隽)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