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基层治理】持之以恒加强干部党性修养

基层治理(2)(1)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坚强的党性是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内在支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所在。只有将党性鉴别作为干部选拔的标尺,从严把关、全程融入、务求实效,从而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精准科学选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干部队伍。

对党忠诚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考察干部党性首先要立牢政治标准的“压舱石”。在把准政治标准具体内涵的基础上,把对党忠诚、坚定理想信念等相对抽象概念,具象为容易理解、看得见、可衡量的标准,进一步建立完善考察政治素质的指标体系。把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检验。通过建立政治档案、干部自查自评、会议正反向测评、深度访谈、查阅资料、实地核查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摸清其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党是否老实忠诚,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否知晓并绝对遵守,确保不留“问题死角”,从而把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好干部选出来,真正锻造出政治坚定、党性坚强的骨干队伍,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干部的党性修养最终还是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唯有将党性鉴别融入选拔任用的每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多角度、立体化的动态考察,才能对党员干部精准画像。对此,深入基层一线,运用随机走访群众、查看民生项目推进台账、分析信访问题处置成效等手段,开展沉浸式考察、蹲点式调研。既看“一时表现”,更看“一贯作风”;既观“八小时内”的履职表现,也察“八小时外”的监督盲区。通过日常观察捕捉“潜绩”、专项考核察验“显绩”、谈心谈话洞悉“思想”、群众评议倾听“口碑”等方式,全方位观察其在日常工作中的政治判断力、在学习研讨中的政治领悟力、在服务群众中的政治执行力,在“润物无声”中捕捉干部党性修养的真实状态,获取干部政治品质、德才表现的第一手资料,防止“一叶障目”。

加强党性鉴别,目的是把好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不能让考察结论“束之高阁”,而是将党性鉴别结果与干部“能上能下”直接挂钩。对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让其在关键岗位上挑大梁;对党性不纯、作风漂浮的干部,及时提醒、督促整改,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对违反党性原则的,坚决调整岗位、严肃处理,绝不允许“带病提拔”;对已提拔干部,强化常态化管理监督,发现问题坚决倒查追责,从严从快处理。只有让党性鉴别“长牙带电”,真正把那些‌党性坚强如钢、‌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识别出来、精心培养起来、合理使用上来,‌才能形成“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正向导向。

(浙江省瑞安市飞云街道 高智豪)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