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基层治理】构建“双向赋能”的现代社区治理新范式

基层治理(2)(1)

在现代社会流动性加剧、传统邻里关系式微的背景下,社区治理普遍面临居民参与感弱、共同体意识不足的挑战。摆脱这一困境,关键在于超越“管理”与“被管理”的单向思维,构建一种基于“双向赋能”的治理新范式,强调社区治理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依赖于社区与居民之间建立一种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机制。

任何有效的治理都必须建立在稳固的情感与社会基础之上。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并非即刻索取居民的参与,而是通过主动、精准的服务供给,培育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之从物理空间的“居住者”转变为心理层面的“共同体成员”。当前,许多社区面临的参与困境,其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情感联结。当治理思维从“管理”转向“服务”,致力于解决居民最关切的实际需求——无论是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驿站,为双职工家庭提供育儿支持,还是为老龄人口构建适老环境——便能在无声中传递关怀与尊重。它使居民感受到自身被“看见”和被“重视”,从而萌生对社区的“主人翁”意识。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是参与社区治理的根本动力,为后续更深层次的社区动员奠定了最坚实的心理基础。

当情感认同为社区参与提供了可能性,如何将分散的、潜在的个体意愿转化为有序的、高效的治理效能,便成为下一个关键议题。事实上,社区居民中总是蕴藏着丰富的治理资源:退休干部的经验智慧、年轻白领的专业技能、灵活就业者的时空弹性,都是宝贵的“社会资本”。成功的社区治理,能够设计出灵活的组织化平台,如楼栋自管会、邻里互助团、兴趣志愿队等,并为这些组织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规则引导和资源链接。这一赋能过程,本质上是将个体的优势协同化,通过组织化放大居民参与的整体效能,在协同行动中进一步巩固了邻里纽带,强化共同体意识。

如果居民的参与只有付出而无获得,热情终将难以为继,这要求社区构建一个清晰可感的价值反馈与回馈机制,形成“服务-参与-激励-更好服务”的良性闭环,是维持治理活力的重心所在。而回馈是一个多层次的价值认可体系,既包括荣誉表彰、身份认同等精神激励,也包含基于积分兑换、服务优先等形式的实质性回馈。社区治理还需要建立一个畅通的“需求-响应”渠道,使居民的积极参与能够切实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的优化与升级。像是志愿者对社区安全的巡查意见,要能转化为治安盲点整改的具体行动。居民如能看到因为自己的努力产生的环境改变,其成就感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这种“参与即能改变”的强大正向激励,会驱动更多人从“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从而使社区治理步入自我强化、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周依甸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