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基层治理】减形式之负 增务实之效

基层治理(2)(1)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既是加强执政党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关乎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近年来,主旋律文艺作品频频聚焦现实,既映照工作中的待改进之处,更以深刻视角凝聚整改共识,为作风建设注入正向力量。

杭州市临平区原创小品《幕后》在浙江省群星奖精品展演中亮相,通过艺术创作呈现 “会托” 这一需警惕的现象,折射出作风建设中仍需优化的环节。文艺作品如同镜子,既让我们看到形式主义的潜在影子,更推动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小品《幕后》中,老许依托空洞的会议需求,编织起一条“时间换金钱”的灰色利益链。当会议、检查、考核等偏离解决问题初衷,沦为追求场面的“虚功”,便催生“会托”“材料代写”等乱象。根除这一问题,需先灭形式主义“虚火”:能发文部署的不扎堆开会,能线上沟通的不要求到场,把干部从会场拉回工作现场,将会务预算转向调研,“会托”自然无利可图。

考核是工作的“指挥棒”,只有树立“重实绩、求实效”的考核导向,才能引导工作聚焦真实价值。要将考核“美颜参数”换成“素颜指标”:参会人数凭身份证核验,签约金额以银行流水为据,现场反响靠原始视频验证。同时建立数据溯源机制,明确造假追责办法,杜绝“以照片论英雄”,从制度上切断“泡沫政绩”膨胀路径。

基层工作的核心是解决群众问题、创造实际价值。2025年春晚小品《花架子》,刻画了基层“盆景式落实”的倾向。改变这一现状,需技术与机制双管齐下:用大数据监测会议必要性、数据真实性,推广线上协作减少“填场”需求;在理念上强化“实效为王”,以“真脱贫”“一网通办”“接诉即办”等实践,倒逼工作回归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本源。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对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的一次再教育、再武装,是对纪律作风的一次再检阅、再提升。我们需以正向实践警惕形式主义新变种,将务实行动落到每一项工作中,让求真务实的新风正气在基层蔚然成风。

(作者:唐希婧,系杭州市临平区文广旅体局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