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报道:近来,许多读者、网友反映,在一些学生自主寻找的非实践教学实习中,由于缺乏对实习生劳动权益的明确规范,协议不清、无偿加班等问题令实习生十分困扰。一些网民呼吁,实习生权益保护须纳入法治进行时,进一步明确企业、学校、家庭等各方责任,对学生实习时长、补贴、收入等进行细化规定。
在普遍的实习“焦虑”中,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灰色产业链形成,使部分实习生权益保护存在诸多“盲区”。有的企业把实习生当作“免费劳动力”,打着“积累经验”的名义,安排超负荷工作却不支付合理报酬;有的中介机构抓住学生“求实习证明”“盼优质履历”的急切心理,炒作“付费就能进名企”“有偿可获内推资格”等。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实习生因担心“得罪企业影响评价”“维权会被行业排斥”,即便权益受损也选择沉默,反而让侵权行为有了滋生的土壤。
灰色产业链的滋生蔓延,让实习生陷入双重困境。在日益激烈的实习竞争下,“付费实习”“有偿内推”趁虚而入,中介机构动辄收取数万元费用,甚至表示“只要交钱不用面试就能拿到名企实习资格”“实习经历比学历更重要”,渲染焦虑成为促销话术,进而牟取暴利。更隐蔽的是,有的企业内部员工与中介机构暗箱操作,将公开招聘异化为利益交换,既加重了学生经济负担,又破坏了就业公平。
实习生权益保护存在“盲区”,既有制度层面的短板,也有多方主体的责任缺失。从法律层面看,现行法律暂未对学生实习时长、补贴、收入等进行细化规定,导致有的企业有机可乘;从企业层面看,有的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缺失,将学生实习视为“低成本用工”的途径,忽视实习生的成长需求与权益保障;从学校层面看,对非实践教学类实习的监管力度存在不足,而学生自身维权意识薄弱、缺乏法律知识,也让权益保护陷入被动。
整治实习乱象,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制度完善是根本之举,要加快出台覆盖各类实习的全国性管理规范,明确实习协议相关规定,划定工时、报酬、保险等权益红线,消除法律适用模糊地带。对中介机构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有偿内推”“伪造证明”等违法行为,将涉事企业纳入信用黑名单,提高违法成本。企业需建立规范的实习生招录机制,签订内容明确的实习协议,杜绝内部人员与中介机构暗自勾结。
学校要强化监管与引导职责,建立完备的非实践教学实习的审核机制,筛选并推荐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企业开展合作。开设实习权益保护课程,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与维权途径,提升学生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建立实习跟踪反馈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动态,一旦发现权益受损情形,及时协助其维护权益。
学生需主动捍卫自身权益,选择实习单位时,仔细核查企业资质,不轻信“付费内推”“无协议实习”等中介广告。签订协议前认真阅读条款,对模糊不清的内容及时提出疑问,必要时咨询学校或专业法律人士。实习期间保留好工作记录、沟通凭证等,遇到无偿加班、拖欠报酬等情况,不轻易妥协,可通过劳动监察部门等渠道理性维权。
实习的价值,在于让青年人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本领。只有强化法治意识,让制度为实习生撑腰,企业坚守责任底线,实习才能真正成为青年成长的阶梯。让每一份青春的付出都得到尊重,让每一段实习经历都充满收获,让职场起点闪耀公平与希望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