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宿舍直播“有权利”不代表“无边界”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近日,一些大学生在宿舍开直播影响舍友的现象,引发关注。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刊发《宿舍开直播,“不打扰”是底线》一文指出:大学生有直播的权利,但“有权利”不代表“无边界”。注意场合、注意时间,“不打扰”应该是直播的底线。

一部手机、一根支架、一副耳麦,连接起全网观众,似乎悄然打破了宿舍原有的安宁。有人开着美颜镜头讲述恋爱故事,有人带着灯光音乐直播健身日常,主播热情高涨,舍友却在一旁悄悄调整角度、压低呼吸、提前关灯——怕吵,也怕“入镜”。为迁就主播,舍友只能默默戴上耳塞、拉上帘子,牺牲的是课余生活的自在感。还有人半夜直播“通宵自习”,声音从耳麦中泄出,难免打扰舍友入睡。本该安静栖息的“家”,却被流量灯光点亮,被网络互动浸透。

大学宿舍并非个人封闭的私密空间,而是校园里“你我共处”的共享生活场。但共享空间的“共”,从来不代表可以随意干扰他人的时间与空间。舍友,不应成为直播流量的“背景板”。这种“无声的侵犯”,比直接冲突更消耗彼此的理解与信任。

大学生当然有直播的权利,但任何权利都不是无条件的“任我行”。打开麦克风的同时,可能堵住别人的耳朵;追逐流量脚步,也可能踩到他人的底线。宿舍直播自由的前提,是不侵占他人的宁静,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真正的尊重,不是说“我没恶意”,而是问“你舒不舒服”;真正的修养,是懂得在表达中为他人留白。

事实上,宿舍直播并非偶然现象。在教室角落偷偷直播、在图书馆“打卡”时拍到他人笔记,在地铁车厢高声与观众互动,甚至在办公室将同事剪进“日常Vlog”。当“随手开播”成为习惯,“该不该播、能不能播”就容易被忽视;边界感的丧失,就可能从宿舍扩散到社会空间。直播本身并无过错,前提是对“共享空间里的私人分寸”应有足够敬畏。当前,技术发展远超制度的更新完善,进而让“微侵犯”成为“难发声”的沉默伤害。

面对这种“软干扰”,管理不应缺位。高校应顺势而为,及时完善学生宿舍管理细则,划定“宿舍直播”的底线要求,设立必要的“协商告知机制”。治理靠疏不靠堵,可探索设立校园公共直播空间、数字创作室等,给予有表达需求的学生更多合理选择。

公共空间边界意识的养成不能只靠制度,更需教育主动介入。如将“数字素养”“公共文明”等内容,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与主题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代社会的公民素养,不仅包括技术掌握与表达能力,更包括自律与分寸、体谅与节制。尊重他人生活空间,是文明公民素质最基本的修养之一。直播前主动询问、互动中有所顾及,都是共处中责任感的直观体现。

青春可以被看见,更应被尊重;表达值得鼓励,更须守住边界。全媒体时代,每一种数字表达自由,都应建立在文明底线之上。让青年一代在表达中习得边界,在共处中学会担当,在实践中筑牢文明新风尚。

[责任编辑: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