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达成和解”:难以保障食品安全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据《国际金融报》微信公众号报道,10月14日,一位上海消费者发布短视频称,在山姆外高桥店购买的枣泥核桃蛋糕中存在一枚形似牙齿、一端带有金属螺纹的异物,网友推测其可能是种植牙,直呼不可思议。当晚,涉事门店客服对外回应“很惊讶”,称“加工环节卫生管控严格”,已将情况反馈工厂排查,同时强调“正常购买的商品可放心食用”。这种“先撇责再安抚”的表态,却被网友批判“缺乏诚意”。

10月15日,山姆外高桥店客服向媒体透露“已与客户达成和解”。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商家的解决方案——据《齐鲁晚报》报道,该消费者在直播中透露,当天其带着蛋糕和假牙前往门店交涉,商家提出1000元补偿方案,并附带“不得拍摄收据”的条件,企图以“封口费”阻止事件发酵。目前,有关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无独有偶,这已不是山姆会员店近期第一次刺痛公众神经。10月9日,有消费者反映在山姆会员店线上选购一份猪肋排、一份猪里脊、两瓶鲜牛奶,收货后发现4块肋排中有1块颜色较深,闻起来“一股恶臭”。在与客服的沟通中,对方给出“赔偿300块钱代金券”的方案,但消费者并未接受。

信任的积累需要数年,但崩塌只需一瞬间。作为高端会员制超市,山姆会员通常需缴纳260元或680元的年费。消费者之所以愿意缴纳会费,看中的正是山姆“严选”的承诺,但屡屡发生的品控事件和缺乏诚意的应对方式,不仅动摇公众对山姆会员店的信任根基,更会加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心理。

维护食品安全的重点,理应是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赔偿”。屡次爆出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一方面,是企业唯利是图、缺乏社会责任感。相较于升级生产车间设备、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全链条追溯系统等“成本不菲”的预防性投入,“小额赔偿+封口协议”的补救措施,显然“更具性价比”。另一方面,目前监管的重点更多聚焦于流通环节,“抽检+事后严惩”虽具威慑,但针对生产环节的风险监控相对较弱,未能充分压实企业主动防控的主体责任。

筑牢舌尖安全防线,亟须扎紧制度篱笆。一方面,聚焦食品安全领域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法规,明确禁止性条款和惩罚标准,避免“模糊地带”。另一方面,紧跟行业新形态、新风险,定期评估制度适用性,及时补充漏洞,防止在面对新问题时“力不从心”。

完善监管机制势在必行,需加强末端抽检力量,将检查结果实时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运用大数据手段实时监控食品安全舆情,实现风险自动预警、线索智能排查,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现”。强化生产环节监管,要求重点企业建立食品信息追溯系统和生产视频监控系统,使监管触角更深入、更灵敏。严格执行惩戒措施,对屡次违规、整改不力的企业,还应加大事后失信惩戒力度,提高违法失信成本。

企业要主动扛起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控,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定期开展生产车间设备自查和从业人员培训,从源头规避违法行为。坚守诚信底线,杜绝虚假宣传、偷工减料等行为,主动公开生产过程、产品信息、质量标准,时刻接受社会监督。

对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要敢于“较真”,增强维权意识,对已发现的违法行为,通过互联网、电话热线等渠道举证投诉,并在赔付过程中,拒绝“封口式和解”等不合理要求。消费者协会需积极发挥职能,对系统性风险可发起集体诉讼,培育公益性检测机构,提供低成本的取证支持,把质疑声音转化为整改压力,倒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件不应发展为一场场事后赔偿的“拉锯战”,我们须从源头防控,把好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安全关口。唯有社会各方同心共济、齐心协力,把“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托举起群众“买得安心、吃得安心”的期盼。

[责任编辑:王卓怡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