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建构网络文明须“有所为”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10月10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发《网络公德是网民的必修课》一文指出,“有所不为”是网络公德的底线约束,“有所为”则是网络文明的积极建构。在网络空间,仅靠“不为”规避乱象,填不满网络文明的空白;唯有主动“有为”,才能培育良好网络生态。

网络时代,指尖轻点便能连接世界,对每个网民来说,践行网络公德早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必修课”。可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在社交平台,有躲在匿名面具背后的“键盘侠”,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无差别攻击他人,将讨论当作情绪输出的方式,甚至异化为“骂战”;在短视频领域,有为博眼球的博主,凭空捏造虚假信息、肆意剪辑他人视频、泄露他人隐私,把“流量至上”歪风凌驾于道德之上;在知识分享社区,抄袭、洗稿让原创者的心血被轻易窃取,创新精神受到影响。

更令人忧心的是,不良风气正悄然侵蚀青少年群体,他们误将“恶搞”当有趣、“抬杠”当个性,逐渐模糊道德的边界。这些行为看似是“线上小事”,实则会发酵为现实伤害:有人因网络暴力被拖入重度抑郁深渊,有人因隐私泄露不敢抛头露面、丧失正常生活的自由,有人因虚假信息白白蒙受经济损失。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后果,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网上行为主体的文明自律是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基础。”网络一线牵,连接的不仅是信息,更是千万颗渴望真诚和信任的心灵;公德记心间,守护的不仅是秩序,更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

网络公德的培育,需要个体意识的觉醒作为起点。每个网民都不是网络空间的旁观者,而是直接参与构建网络生态的建设者,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都在无形中塑造着网络环境。当看到不实信息时,如果能少一点“不分黑白”的“一键转发”,多一份从“权威发布”核实的谨慎,就是对谣言传播的有效遏制;当遇到观点分歧时,如果能少一点“非黑即白”的谩骂对立,多一份“或许他有不同经历”的换位思考,就是对理性讨论氛围的守护;当发现他人隐私照片、聊天记录被随意传播时,如果能少一点猎奇八卦的保存和传播,多一次拒绝围观、主动举报的自觉,提醒发布者及时删除,就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保护。网络公德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教条,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口号,而是隐匿在日常用网细节里的行动指南,它要求我们在虚拟世界中保持“慎独”,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让善意成为每一次网络言行的底色。

网络公德的落地,更需平台责任与制度监管的双重护航。近年来,各大网络平台积极响应“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网络暴力言论、下架低俗内容、封禁违规账号,为网络空间及时“除尘”,为用户打造了更安全的用网环境;一些社交平台还上线“评论先审后发”“一键举报不良信息”等功能,将公德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手段。但制度监管不能仅停留在“事后惩处”,更要做好“事前引导”:如在用户注册登录时,弹出简洁易懂的“网络公德教育”弹窗,用漫画、短视频等生动形式,普及“不泄露隐私、不传播造谣、不实施网暴”的基本准则;在“社会热点”“文娱动态”等易引发热议的话题下,设置“理性讨论提示”,提醒用户尊重不同观点、文明发言;在算法更新迭代中,不断优化帖文推荐逻辑,一边减少极端负面内容推送频次,一边增加“正能量案例”的曝光量等,最大限度让公德意识潜移默化融入网民的用网习惯。

当每位网民都能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当平台与监管能为公德践行提供坚实保障,我们才能让“网络一线牵”携手真诚与美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滋养人心、传递正能量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王卓怡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