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不超过95万元,可买“外籍院士”?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据《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报道:10月14日,学者饶毅在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表文章,透露其收到“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申报”的推广信息,称对方“明码报价”:收取费用不超过95万元。目前该文章阅读量已突破10万+,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当“总投入不超过95万元”的报价邮件出现在学者邮箱,学术荣誉称号就被包装成可交易的“学术商品”。学者饶毅曝光的这类学术头衔申报乱象,揭开了学术荣誉被异化为商品的灰色面纱。

针对此事,这家名称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机构回应称,不是“花钱买头衔”,提供的是咨询服务。所谓“咨询服务”的辩解,或难以掩饰其将学术荣誉异化为利益交换工具的本质。这类看似“合规”的中介生意,既是对学术公信力的公然侵蚀,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术圈的“帽子迷信”。

不仅如此,诸如“直接渠道”“低于市场价”的话术,暴露出灰色产业链背后运作的荒谬逻辑。相关机构边强调欧洲科学院的“权威性”,与“民间机构”厘清界限;边以“200万左右市场价”为参照,凸显其“95万报价”的“高性价比”,这种矛盾的说辞本身就充满漏洞,难以自圆其说。

这一机构所谓的“资源支持”,实则是试图绕过学术评价的标准,用金钱打通人脉、包装材料,将本该基于学术成果与贡献的院士遴选,异化为一场“拼资源、比包装”的暗箱操作。更值得警惕的是,若该机构提及的“可以协助对接美欧顶尖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评选的隐形阶梯,无异于助长学术裙带之风。这不仅令众多潜心治学者心寒,更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学术头衔授予的是学术成果与社会影响力,这是“材料包装”“资源对接”无法替代的。相关机构将信息咨询费、差旅、翻译、沟通等成本纳入收费项目,却对“院士提名需现任院士推荐”这一关键信息资源环节语焉不详,倘若其“资源”是指撬动院士提名,则涉嫌学术贿赂;如果只是材料整理服务,不超过95万元的收费就涉嫌诈骗。这种中介做法,本质上是利用国内外学术评价体系的信息不对称,制造信息差以牟取暴利。

学术称号不是商业标签,“外籍院士”不是交易商品,国际学术头衔绝不是随便“买”来的。欧洲科学院官网规定,只有在同行提名、审查,并确认个人在其所选领域的学术成就和杰出地位后,才能发出邀请;而选举结果,仅由学术委员会确认。评定标准的设立,是为维护学术的尊严和纯粹,却被某些灰色中介扭曲为牟利工具,这是对学术精神的侮辱,更是对学术纯粹性的践踏。

整治学术称号申报乱象,绝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而需标本兼治、系统推进。亟须完善学术认定与信息披露机制,学术机构需通过官网等官方途径完整公开发布申报相关信息,严禁第三方中介参与,压缩灰色空间。筑牢监管防线,监管部门应开展学术中介机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伪造材料、贿赂推荐等违法行为,对违规机构依法严惩,并纳入信用黑名单。回归学术本真,倡导学术诚信,强化学术规范,推动学术评价体系从“重头衔”向“重贡献”转变,避免有的学者因追求“头衔光环”“洋学帽”而掉入中介陷阱,让学术荣誉回归到认可学术价值、激励科研创新的初心。

当学术圈祛除“铜臭味”,“外籍院士”评价才会归于那些有实才、有成绩、有贡献的学者,学术尊严才会在坚守与纯粹中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