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智慧化升级,为爱国主义教育数智化创新提供了动力源泉。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局限性也带来了诸多风险挑战。数智技术赋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教师的主体作用,将技术工具性与育人目的有机结合,主动构建起数智技术对爱国主义教育“赋能-聚能-化能-释能”的动态循环机制,真正将技术能量转化为育人实效。
一、赋能:善用智能技术,强化思想引领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大模型、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催生了教师智能助手、AI科研助手、AI智慧伴学、智能校园管理等多元应用场景,形成了“教、学、研、管、评”五位一体的教育生态。数智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力、即时互动性和具身体验感,为突破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局限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技术赋能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并非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重构,而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迭代升级,对课堂结构、教学呈现、互动方式等的整体优化。但在实践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伴随工具依赖、主体异化和数字鸿沟等现象,会造成主体性消解、主流价值话语权稀释、情感连接表浅化、深度思考能力弱化,等等。然而,问题的本质并非仅仅源于技术本身,更深层次地体现在技术非理性应用过程中的价值偏离和规范缺失。究其根本,教育现代化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语境下,技术应用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教育创新提供可持续的外部驱动力和能量支持。因此,要有效纾解当前困境,需要保持技术应用中的理性自觉,构建以教师为主导的价值引导机制。数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催生了“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样态,还突破时空壁垒,实现了教育要素的智能化重组,达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相互促进、协同共生的教学新境界。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不再仅仅是技术能量的被动使用者,更成为技术能量的管理者、技术生态的共建者,以及技术应用过程的调控者和教育价值的引导者。唯有始终保持教育应有的人文温度,传统教学的育人理念才能在数智化浪潮中实现创新性传承与时代化表达。
二、聚能:精选优质资源,汇聚育人合力
“聚能”作为技术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环节,旨在构建跨学段、多方协同的教育资源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首先,打造智能化资源体系。依托云端数据库、智能媒体平台等载体,针对不同学段特点整合红色影视、历史文献等数字资源。例如,在“长征精神”教育中,小学阶段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讲述革命故事,初中阶段运用交互式数字地图绘制长征路线,高中阶段则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开展历史事件的多维解读,大学阶段通过智能终端记录新时代的“长征”轨迹。实现从感性认知、理性思考到主动实践的递进式培养。其次,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学校可以与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合作,开发AR导览、“云上课堂”等创新形式,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这种系统性的资源整合不仅改变了过去资源分散、“数据孤岛”的状况,也实现了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同频共振”。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肩负起数字资源“守门人”的重要角色。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运用智能算法辅助筛选正能量内容,规避“数字生产”中的乱象;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确保数字资源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唯有在“广聚”的基础上进行“精选”,才能真正发挥数字资源的育人价值,为后续教育过程的深入开展提供优质内容支撑和良好生态保障。
三、化能:激发情感共鸣,深化价值认同
“化能”作为技术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环节,其关键在于将教育资源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知与价值认同。教育者需充分发挥“领航员”作用,为技术赋能转化为育人实效“保驾护航”。首先,构建立体化、沉浸式教学新场域。通过可视化呈现、智能化交互和场景化还原,“复活”数字历史人物,让学生与其开展跨时空对话,探讨“使命担当”“爱国奉献”等时代命题。其次,设计“技术+互动+反思”的深度学习模式。在虚拟互动体验结束后,组织协作探究活动,开展“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主题讨论,进行价值澄清,帮助学生形成基于唯物史观的爱国认知。最后,多维度、全过程采集学生“画像”。通过在线讨论平台记录学生的发言内容和情感倾向,基于数据分析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并适时融入“算法偏见剖析”“信息茧房反思”等时代议题,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批判意识。智媒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形成了“教师--数智技术--学生”三元协同结构,有效提升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面对技术应用中情感体验浅表化、价值认同碎片化等现实挑战,教师需精准把握技术应用的“度”,既充分释放数智技术的教育潜能,又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为“爱国之情”到“爱国之行”的质变飞跃搭建科学认知的桥梁。
三、释能:促进知行转化,提升育人实效
“释能”作为技术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转化阶段,其核心在于推动学生将爱国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教育者需以“组织者+引导者+反馈者”三位一体的角色定位,构建完整的实践育人链条。首先,打造线上线下“双轨道”平台。线上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发布、过程跟踪、成果展示、效果评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线下结合VR技术创设“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实践场景,达到“以技育情、以情促行”的效果。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起“我为祖国做件事”微行动挑战,开展常态化育人实践。其次,设计阶梯式任务体系。小学阶段通过“国旗护卫队”等仪式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家国情怀;中学阶段组织“社区治理调研”等项目探究性活动,强化责任担当;大学阶段开展“乡村全面振兴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利用智能终端记录学生的日常实践轨迹,形成可视化的“爱国成长档案”。再次,通过主流媒体平台展示实践成果,塑造榜样效应,形成“实践--示范--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最后,搭建多维指标评估模型。通过情感分析测量参与深度,借助社会网络评估传播效果,采用动作捕捉技术考察行为转化率,以此全面准确评估实践育人的成效。此外,还可以建立“评估--反馈--优化”的调节机制,将实践结果数据智能反馈至“聚能”环节的资源建设与“化能”环节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师引领”与“技术增效”协同发展。通过将这一理念融入从情感共鸣到知行转化的完整育人体系,夯实强国建设的人才基础。
“赋能--聚能--化能--释能”构成了一个动态循环、螺旋上升的综合性能量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彼此促进。技术赋能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模式革新,主体聚能环节夯实资源基础,吸收化能环节促进价值内化,有效释能环节实现行为外化,而释能成果又反哺新一轮能量转化,形成螺旋上升的阶梯式发展态势。这一系统的有效运行依赖于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要以人的自觉能动性克服技术发展的自发盲目性,从外部驱动转向内生动力,以育人之“道”驭数智之“术”,确保技术应用服务于育人本质。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价值引领技术,技术重塑教育,教育培育新人”的良性循环,构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李慧琳,分别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雪晴,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