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党建创新 > 正文

【大思政课】深入发掘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独特教育资源

大思政课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历经11年风雨始成,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一泓碧水一路跋涉1432公里注入北京颐和园团城湖。通水11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有效促进了水资源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为千家万户送来了“优质水”。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座工程技术的丰碑,更是一座融科技、人文于一体的资源宝库,工程展现出的技术突破、移民群众和干部的奉献精神,为开展全民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充分挖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教育资源

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在发挥供水、生态等显著效益的同时,也积淀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资源,是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公众开展分类化、全程式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建设中凝结的创新精神与科技成果,构成了宝贵的科技教育资源。南水北调工程在规划建设中解决了一系列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工程”,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和大中小学生学习教育的“第二课堂”。工程建设者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完成了“丹江口水利枢纽混凝土坝加高施工技术规定与质量标准”等多项专用技术标准;申请并获得重力坝加高后新老混凝土结合面防裂方法等国内专利数十项;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与设备等多项科技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在南阳、新乡开展膨胀土(岩)试验,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数据,提出膨胀土处理有关措施;穿黄工程进行了1:1模型试验,取得大量设计及施工参数等。目前,南水北调多个重点工程节点已成为传播水情知识、弘扬工程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惠南庄泵站、穿黄工程、陶岔渠首枢纽等工程被认定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穿黄工程、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调节池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干部学院(河南南阳干部学院)等入选第五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感悟民族精神与科技力量、激发爱国热情的生动课堂。

另一方面,工程蕴含的人文精神,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孕育出南水北调精神。这一精神融合了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情怀、建设者攻坚克难的工匠精神,以及党员干部“真情融坚冰”的使命担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生动体现。为传承这一精神财富,沿线建设了系列纪念馆、博物馆,形成了沉浸式教育网络。例如,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通过移民群雕广场、浮雕景墙,生动展现移民的奉献与党员干部的担当;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珍藏移民图片2万余幅、民俗实物2600余件,以“北国水源”“移民影像”等展区再现移民历史,已成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以现代展陈技术全景呈现工程历程,并收藏盾构机等“退役重器”,实现人文精神的物化传播;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通过实物展示、主题教育等方式,让市民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缓解作用,以及该工程对北京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性。这些场馆通过情感化叙事、科技化展陈,成为激励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投身国家建设、传承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源。

注重发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教育资源的时代价值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创新智慧,构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优质教育资源。要深入挖掘其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科创新与育人实践等方面的时代价值。

一是发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蕴含的崇高精神内涵。南水北调工程孕育了以“人民至上、协作共享、艰苦奋斗、创新求精、舍家为国”为内涵的南水北调精神,生动诠释了工程建设“为谁而建”“如何建成”“依靠谁建”等根本性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大国家工程中的集中体现和鲜活实践。要系统梳理、阐释和宣传工程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内涵,将其作为开展国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深刻感悟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将精神滋养内化为价值认同,外化为行动自觉。

二是发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展现的制度优势与大国治理智慧。工程涉及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多个省市,以及征地移民、生态环境保护、施工建设、水资源管理等多重复杂任务,协调任务繁重。从国家到地方,各部门、各系统积极配合,通力协作,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通水,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展现了国家层面卓越的战略规划能力、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与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这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生动案例,有助于从实践层面引导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深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

三是发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中线工程不仅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大动脉”,更是一条绵延千里的生态廊道。通过持续实施生态补水,中线工程有效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实现由降转升的历史性转折。从水源地严格的“控污、护林、保水”,到受水区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以及南阳等地探索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深刻理解“两山”理念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四是发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承载的中华治水智慧与文化传承功能。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体现了中华治水的智慧,更彰显了“以水为脉、延续文脉”的文化自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中华古文明发源地,连接了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等多文化区域,如南阳的楚汉文化、郑州的商周文化、安阳的殷商文化、邯郸的赵文化等,形成了一条“流动的文化长廊”,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水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开发利用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教育资源

为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教育功能,需从系统化整合、数字化创新、社会化协同等多维度探索资源开发利用路径,构建多学段、多形式、多场域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一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水利部门、工程管理单位及沿线地方政府,成立“南水北调教育资源中心”,系统推进资源的整合梳理、标准制定与共享协调。该平台可开发统一的资源地图与课程模块库,支持各教育机构根据需求灵活调用资源。例如设计“一滴水的旅程”主题课程包,涵盖小学阶段节水意识培养、中学阶段水质监测实践、大学阶段水资源管理研究等内容,构建贯穿各学段有序衔接的一体化教育链条。

二是创新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数字技术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要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整合图文、视频、VR/AR等多媒体资源,打造“云上南水北调”数字博物馆、在线课程平台等数字资源体系。例如,穿黄管理处围绕打造“穿黄工程综合性教育基地”的建设目标,融合智慧水利建设—数字孪生领域建设的新尝试以及水下机器人检测等先进技术,生动活泼地开展了一系列水情教育活动。鲁山管理处运用实景VR技术让学生“云参观”沙河渡槽等工程现场,使学生感受到南水北调发挥的社会效益,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是深化教育内容与模式改革。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发差异化教育方案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关键。小学阶段侧重感性认知和情感培养。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组织主题为“探索祖国之美——筑梦饮水思源路”的手拉手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南阳市第三十一小学开发出《水之源》《水之韵》《水之语》校本课程教育读本,让南水北调精神融入学生成长的精神内核。中学阶段侧重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如分析水质、探究渡槽结构原理、研究移民安置方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阶段侧重专业融合与战略思维培养,将工程案例深度融入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学。例如,南阳师范学院构建“三色嵌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思政育人、学科育人、专业育人有效融合。针对党员干部群体,教育内容要突出政治性、实践性,重点围绕南水北调工程所体现的精神,系统设计融合党性锤炼、战略思维培养和廉政教育的专题培训。例如,南水北调干部学院通过渠首坝区实地考察、移民村走访调研、展馆沉浸式参观,以及《南水北调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专题课程,激励大家在新征程上不忘初心、忠诚担当、顾全大局、绿色发展、守正创新、敢于斗争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跨越千里的水脉,不仅为北方地区注入了源源清流,更以其蕴含的工程精神与国家担当,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涵育时代新人的生动教育载体,必将在新征程上彰显深远的时代价值,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 王铁红)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