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以水为鉴 谱写无悔青春华章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日前,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行。长江浩荡,秦淮蜿蜒,玄武潋滟——南京这座依水而兴的千年名城,其水脉绵延不仅孕育着自然生机,更流淌着一部厚重的精神史诗。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新时代青年当从水文化中汲取智慧,以奉献为笔,以实干为墨,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论是滋养两岸生灵的长江,还是承载千年文明的秦淮河,无不默默哺育而不求回报。这种无私品格,正是奉献精神的最佳写照。在江苏的历史长卷中,不乏这样的身影:古有宋乃德在烽火中筑就“民心长城”——宋公堤;今有河海学子在治水兴水的科技前沿默默耕耘。他们如水般润物无声,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的“江河大海”。

水之坚韧,穿顽石而始终。秦淮河历经千年沧桑,见证朝代更迭,始终奔流不息。水的坚韧,是一种矢志不渝的执着,也是一种久久为功的定力。奉献从来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需要水滴石穿的坚持。在今日河海校园中,胡鹤轩教授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发“智慧水利1号芯”,应用于长江中下游多个重点流域,让水文监测拥有了更强大的“中国芯”;扬州江都水利枢纽的智慧守护凝结着建设者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南京江北新区,建设者们十年如一日,实现了地区由昔日滩涂到如今大厦林立的蝶变,一座现代化新主城跃然而生。他们以行动证明:青春奉献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淬炼成金。

水之智慧,善顺势而为之。江苏的治水实践,正是这一智慧的生动写照。面对洪水,江苏积极实施淮河入海水道等重大水利工程,“上槽下洞”型式水立交为洪水预留通路,使得行洪水与运河水互不交叉、互不干扰,有效保证了行洪期间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彰显守护淮河安澜的治理远见。面对水下检测“不可达、看不见、看不清、看不懂”四大难题,河海大学张学武教授带领的水下智能机器人团队,跨越学科疆界,融汇声学探测、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积极布局“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致力于构建水工基础设施的数字孪生体,为水库大坝与城市管网等配备水下“AI医生”,以智能之“眼”守护着14亿人的水安全生命线。奉献不是盲目的付出,而是找准方向的笃行。广大青年当如水般明察时势,以前瞻的视野洞察万物互联的脉络,以行动的至坚在关键领域实现水滴石穿的突破,在科技赋能的时代洪流中成就大有作为的青春篇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青春似水,奔流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青年当以水为鉴,以奉献为舟,以实干为桨,谱写治水报国的青春华章。(王继泽)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