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在四川成都天府大道南段,一辆小米SU7碰撞前车后越过中央绿化带并起火燃烧,驾驶员邓某某不幸遇难。后来,救援者反馈破窗后无法从里面开门。10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发布警情通报,经检测,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目前,事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另据报道,同一天,在云南大理一辆某品牌新能源轿车起火,好在车门能正常打开,车上4名乘客及时下车撤离,无人员伤亡,一场悲剧以“万幸”收尾。
这两起事件引发网友热议,将“汽车隐藏式门把手”推上舆论风口。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然而,这种设计亦带来操作不便、断电即失效等问题,甚至还存在潜在救援风险。在近年来的交通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隐患并不鲜见。我们不禁要问:当灾难降临,那些在测试中看似“无懈可击”的安全标准,为何不起作用?
隐藏式门把手的走红,本是汽车设计向空气动力学与美学的探索,是降低风阻、提升车身一体化的“点睛之笔”。但是,如果新能源汽车行业陷入“参数竞赛”,为了诸如“风阻系数低至0.195Cd”的亮眼数据,为了车身侧面“无断点”的视觉冲击,将门把手刻意“隐藏”甚至砍掉机械应急装置,完全依赖电子解锁,一旦碰撞导致电路瘫痪,车体便成了“焊死的牢笼”,后果不堪设想。
追求美观没有错,但安全有保障才是重点。这种“为美观而美观”的设计逻辑,并非个例。有机构碰撞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为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有的网友表示,“我可以接受车子不够靓丽,但不能接受它在危机时锁死自己。”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众的担忧和期盼,就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车企与其在发布会上炫耀“车身一体化设计”,不如公开演示车辆发生碰撞后如何快速打开车门;与其展示诸如“风阻数据”等内容,不如多考虑些应急装置的设计,确保乘客生命财产安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是为了更便捷、更环保、更安全地出行,不能成为性能测试的“试验场”。汽车设计可以追求极致的气动布局,但必须守住“生命至上”的底线。这是行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对生命最起码的负责。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有望全面规范车门把手产品性能,提升车门把手产品安全水平。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每个车门的内把手和外把手,均应具有机械冗余设计,保证事故断电后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情况下,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把手开启车门,确保发生事故后乘员逃生和事故救援。
事故已经发生,但行业进步的空间永无止境。门把手可以藏进车身,成为设计的一部分,但安全绝不能隐身消失。当每一款车型的应急装置都能在危机时刻发挥作用,当监管标准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当车企找准美观与安全实用之间的平衡点,新能源汽车行业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毕竟,衡量一辆好车的标准,从来不是门把手如何“隐身”,而是在危险时刻能否保障安全,为生命留出一条通道。这是行业的底线,也是每个消费者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