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些辉煌成就,极大激发全体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把握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强国之“强”,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这一方面源自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为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与深层认同。同时,随着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和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入推进,中国在与世界互动中展现出更加平和、成熟、自信的大国心态,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坚定的文化自信与从容气度。
文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在日常生活中转化为人民内在的文化认同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成为文化自信最直接、最具力量的现实依托。
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中国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民生保障方面得到历史性加强和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生动力。人民群众在广泛参与文化创造与传播的过程中,推动文化创新与文化共享,不断深化对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的认同,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在制造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不仅充分彰显我国日益提升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更有效增强国民凝聚力,激发全社会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心与奋进力量。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观点,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不断充实马克思主义的魂脉,由此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不断明确,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不断彰显。①
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近年来,一大批极具中国特色、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彰显中国风格与大国气派的文化创新成果加速涌现。这些成果以富有创意的话语表达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与此同时,我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挖掘和保护工作持续深化,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轨迹也愈加清晰。截至2024年12月5日,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②丰富的文化实践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人民群众通过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文化成果,深切体会到其深厚魅力与强大凝聚力,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③强烈的时代自信来源于对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认可。④中国人民是维护与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力量,这一崇高的文化使命与责任,已深深融入亿万人民的自觉传承与创新实践之中。无论是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国潮”“国风”蔚然成风,还是传统节日展现时代新意,都深刻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推动。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采
随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日益巩固与增强,中华文化愈发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蓬勃的当代价值。从书画、戏剧到中医药,从文学经典到影视作品,中华文化正以丰富多样的形态,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这些彰显中华文明特质的文化符号不断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与积极评价,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外部印证和持续动力,充分彰显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磅礴力量。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⑤在世界各国竞相推动文化繁荣与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文明发展大势,持续深化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我国通过举办世界文化节等多边人文活动,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大力促进文明互鉴与合作共赢。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新秩序,成功架设起联通中外的坚实文化桥梁。这些扎实有效的实践,使蕴含“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共同价值的中国智慧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也让中国人民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坚定全社会对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信念,推动文化自信从外在引导深化为内在自觉。
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近年来,我国对外人文交流载体日益丰富,教育、科技、旅游、体育及文化娱乐等多领域交流平台持续拓展,为中国人民向世界生动诠释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广阔舞台。通过国际社交媒体与跨境电商平台等新型媒介,中国人民正不断增进与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在深化交流互鉴中共同开辟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深切体会到中华文化日益广泛的全球影响力。这种真切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意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国民心态的自信、包容与成熟,汇聚成推动中国坚定前行的深厚力量
坚定而深厚的文化自信,体现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以开放包容、平等尊重的气度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既不排斥异己,又不盲目否定。在世界文化交流与互鉴进程中,中国人民展现出日益成熟和开放的文化心态,既坚守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既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够理性、客观、辩证地认识和欣赏其他文化体系的价值。这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与成熟从容的心态,源于中国人民坚定的文化信念,并外化为以平等姿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实现文化自信与包容互鉴的有机统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入,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多样性,形成日益辩证的认识,并能更为理性地把握其内在规律。面对世界文明多样性,中国人民展现出愈加自信、从容的文化心态与智慧。这种理性与自信,既源于中国人民对国家发展成就与民族文化的深切认同和真实体验,又建立在对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系统而深刻的理解基础之上。中国人民不仅能够尊重和欣赏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理性辨析不同文化之长,以谦逊平和的态度汲取人类文明精华与共同成果,更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多样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保持清醒,不盲从、不迷失,充分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正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心理根基。
此外,社会文明水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公共秩序持续优化,公民的诚信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显著增强,生动展现新时代中国的人文风貌与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外在彰显,是人民文化素养、价值观念与实践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反映文化建设与社会文明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内在联系,也从深层次体现中华文明讲仁爱、重诚信、崇守礼的道德理念。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中国人民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逐渐内化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规范,进一步筑牢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根基。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方案及其世界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3YJA71002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张浩:《理解和推进“第二个结合”》,《人民周刊》,2025年7月18日。
②《总数世界第一!44项来自中国的非遗瑰宝合集来了》,《人民日报》,2024年12月5日。
③《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人民日报》,2024年2月3日。
④管健:《文化自信是开放自信社会心态的心理基础》,《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22期。
⑤《习近平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人民日报》,2025年7月11日。
责编/贾娜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