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和实践要求

西安交通大学励志书院副教授    库来西·依布拉音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贫困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晓利

【摘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生活层面的优越性,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精神生活层面的超越性,有助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努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①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无论从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层面看,都有其鲜明的价值指向和实践要求。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深刻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意蕴和发展方向,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生活层面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层面,就体现在用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样态,代替一切腐朽落后的剥削阶级的精神样态和思想文化,最终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体现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贯穿始终的主线。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两大奇迹”,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创造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相较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更快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各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现象。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避免资本对精神的宰制,消除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分化以及精神生活的阶级分化。通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方向。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既在于其生产关系的不同,又在于其上层建筑的不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剥削,而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这些特点,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道德支撑。

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统一起来,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精神生产、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主体,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

坚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自然生态的和谐,而且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生态的和谐。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强调人民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充裕。

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依靠人民群众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人民群众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劳动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满足;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丰富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资源。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得以产生的源泉。

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享有者,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裕的精神食粮。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精神财富的享有者,推动人人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相对均衡的精神生活条件和精神资源。通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②

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在精神生活层面的超越性

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物质丰腴、精神贫困的现象。③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也追求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克服西方现代化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人民精神生活的弊病。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的弊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到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精神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促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丰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精神生活贫富两极分化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既指向物质生活,又指向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向的不是一部分人或者少数人,而是全体人民。新时代以来,中国不断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差距,确保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道路,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满足资本增殖需要而忽视人民精神生活的弊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挖掘精神财富和精神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避免了西方一味地满足资本增殖需要,而引发的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以及享乐主义泛滥、思想堕落、精神颓废等“西方社会病”,拓展了现代化道路的新内涵。

有助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精神生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现实依据,也是人类所固有的属性。作为人的意识层面的精神生活构成了人的现实存在,人的精神生活的富裕程度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④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制于虚幻的天界神灵;在奴隶社会,广大奴隶的精神追求被野蛮剥夺;在封建社会,人们将精神生活寄托于“彼岸”或者“来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感到精神生活被无情摧残。在过去的社会历史和社会关系中,人感觉到自己被异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克服人的虚假需要,满足人对全面发展的精神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逐渐失去自己的意识和灵魂,通过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和消费,来填补精神生活的贫乏和空虚。这种虚假需求导致人们将幸福与消费、物质欲望的满足等同起来,认为物质需求的满足即是幸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加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均衡发展,努力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满足人民群众的真实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实现和满足人对自由个性的内在追求而不是对虚假物质的需求,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避免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经常不是肯定自己,而是不断否定自己,在劳动中工人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这种被迫的强制性劳动使工人丧失自身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旨在使个人能够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在地蕴含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注:本文系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新时代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2025065)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46页。

②陆永胜、毛明娟:《文化产业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国家治理》,2024年第15期。

③蔡小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鲜明价值》,《光明日报》,2023年8月3日。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2页。

责编/于洪清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