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网络空间成为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重要场域,更演化成为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推动网络文明向上而生,构筑全体人民共有的网络精神世界,对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技术赋能、内容赋能和治理赋能,网络文明拓展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可及化、丰富度和可持续性。为此,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通过硬件设施与软件能力协同建设、破解“数字鸿沟”、加强价值引领等,使网络文明更好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关键词】网络文明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①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具有思想引领、价值感召、精神凝聚、文化滋养等作用,能够确保精神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善用文化凝心聚力,推动网络文明向上而生,构筑全体人民共有的网络精神世界,对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网络空间成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在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基础上,共创共享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普遍拥有多样充实、积极健康、意义丰盈和自尊自信的精神生活状态。当前,网络文化空前繁荣,加速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虚实融合,个体精神在网络世界充盈自在,社会文明在网络空间交融升华。据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这一庞大的数字意味着,网络空间已深度嵌入社会肌理,成为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重要场域,更演化成为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
网络空间的发展不断拓展人们的认知边界。从早期互联网基础架构的搭建,到当下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极大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与实践能力。5G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特性,使远程高清视频传播、实时沉浸式互动成为可能,重新定义了社会互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提升信息处理与传播效率,而且促使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能合约等特性,深刻影响着网络信任体系的构建、内容生产传播的优化、网络治理模式的革新。
网络空间打破精神生活的时空限制。空间上,网络世界的“虚拟”特性打破“在场”限制,重构精神生活的空间结构。在传统社会,优质文化产品往往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而偏远地区的文化供给则相对不足。网络技术消解了这种地理壁垒,将分散的文化资源整合为网络文化生态系统,使文化资源得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从“属地化占有”向“无界化共享”的转换,显著提升精神文化产品的可及性与普惠性。②时间上,网络世界破除传统精神交往中的时间约束,将精神产品转化为可随时调取、反复创作、传播和消费的数字产品。这种时间维度的解放,赋予个体自由掌控精神活动的节奏,特别是区块链技术还确保当下的创作得到未来持续的收益。
网络空间实现人们价值创造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在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植入网络内容,嵌入网络生活,融入网络教育,逐渐内化为网民的集体意识,成为凝聚网络社会的精神纽带。众多网络文学作品、网络影视作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引领,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激发广大网民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滋养网络空间的精神土壤,推动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亿万个体在网络空间获得价值创造的多样实现和精神需求的充分满足。
网络文明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
网络文明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赋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内容和制度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赋能体系。技术赋能提供强劲动力基础,内容赋能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治理赋能筑牢政策保障支撑。这三个维度共同作用,形成“技术进化—价值深化—制度优化”的螺旋上升,使得网络文明成为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可及化。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效性,催生精神产品的新质生产力,使人们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满足;其互联互通性,重塑精神产品的分配方式,打破区域分割,使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得以有效联结,促进精神文化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与共享,形成更加高效的文化资源配置方式;其平等性,重构精神产品的生产关系,为不同群体提供获取知识和文化资源的平等机会。③例如,贵州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借助算力资源对民族歌舞、传统技艺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既提升了本地文化的影响力,又促进了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此外,网络技术赋予个体表达权,通过算法推荐、社交互动等机制,将个体的文化创造转化为集体文化资本,推动精神生活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共建”转变。
内容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文化供给高度丰富。但意义匮乏的网络信息爆炸不是精神富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④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价值导向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过滤器”,筛除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精神贫困”。同时,价值引领不是单向的说教,通过创新表达,在满足精神丰富性需求的过程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塑造。
治理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可持续性。健全的网络治理制度体系,是网络文明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针对不同群体数字素养差异可能导致的“数字鸿沟”,数字普惠的制度设计可发挥调节作用。面对算法推荐可能导致的认知窄化风险,《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制度设计,着力打破“信息茧房”对精神视野的桎梏。针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制度设计提供了法治保障。只有构建包容普惠、规范有序、安全可靠的网络治理制度体系,才能确保数字技术红利能够持续惠及全体人民。
以网络文明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当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一些结构性挑战:一是区域文化资源配置存在失衡,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精神文化活动供给相对有限;二是“数字鸿沟”一定程度存在,数字素养和技术接入差异导致不同群体遭遇数字不平等;三是内容生态存在失衡,“信息过爆”与“意义贫困”并存。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赋能。
以硬件设施与软件能力的协同建设,着力破解区域文化资源相对失衡。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是自然禀赋、历史积淀、社会结构与技术条件等多变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区域文化资源配置相对失衡,导致不同区域居民在精神生活的丰裕度、可及性与品质上存在差距,不利于不同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发挥数据要素的流动性作用,打破文化资源的地理分割,消除文化资源传播的空间壁垒。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故宫项目,将海量文物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上传至云端,全国甚至全球用户均可通过网络在线欣赏,打破了以往因地理位置造成的观赏阻碍,提升了文化资源的共享程度。同时,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延伸,降低当地群众的数字接入门槛。通过硬件设施与软件能力的协同建设,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关注不同群体的数字素养与数字能力,消解深层次的数字不平等。“数字鸿沟”的深层次问题不是技术接入的差异,更在于不同群体数字能力的不同。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乡村人口、老年人等群体已跨越数字接入的鸿沟,但因数字技能培训不足和数字文化资本积累较薄弱,在内容生产、传播与消费场域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这种深层次数字不平等,使得精神生活在不同群体中存在分化,影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⑤为此,应加强对乡村人口、老年人等群体的关怀,提升他们的数字能力与数字素养,让其更好地参与数字生活,共享网络文明成果。当不同群体平等地参与数字共创生态,不仅实现个体价值的数字化表达,更通过不同话语的数字交融,为社会文明注入价值共创的新动能,推动数字文明形态不断演进。
加强网络空间价值引领,推进网络内容生态净化。在网络空间中,算法驱动的文化工业化生产模式,虽能显著提升传播效率,却导致“流量至上”倾向;精准推送技术,虽能优化触达率,却加剧“信息茧房”效应。要加强网络内容生态治理,在提升内容生产效率的同时,强化内容的“价值密度”,⑥以弥合网络文化场域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割裂。在价值引领上,基于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动态调整正能量文化内容的呈现时机和形式,实现价值引领无感植入,各平台无缝衔接,推动正能量传播从粗放式“大水漫灌”向靶向式“精准滴灌”的传播模式转型。凭借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社交分享,打破传统的生硬灌输模式,在可看、可听、可触、可感中,实现用户对价值引领的沉浸式体验。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蒋文妮,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交网络欺凌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BXW12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致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的贺信》,新华社,2021年11月19日。
②樊建武、李晓佩:《文化数字化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和价值意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23期。
③王婷、王旖旎:《数字化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伦理向度》,《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3期。
④《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新华社,2021年8月17日。
⑤张艳斌:《数字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路径》,《思想战线》,2025年第3期。
⑥陆永胜、毛明娟:《文化产业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国家治理》,2024年第15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