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命题的现代启示

【摘要】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命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泰州学派作为从宋明理学内部最为正统的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孕生和发展的一个学派,既是对王学和正统儒学的传承,也解构了理学,实现了对理学的创新性发展。泰州学派最根本的启蒙意义,是对于“百姓日用”与“道”之间“即”的同一性关系,“道”回归“日用”,而且是“百姓”即芸芸众生的日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古典儒学和宋明理学在内的传统中国哲学与文化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就是将具有终极意义的“道”落实为“百姓日用”,在世俗世界中实现,从而将“生活”提升为“好生活”。

【关键词】泰州学派 百姓日用即道 转化发展 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将文化共识推进为文化基因的识别与更生

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大众形成的最重要的文化共识之一,就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对于传统文化的过度反思和批判,走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这一重要文化共识正从文化认同,积淀为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

文化共识的生成及其向文化基因的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前沿性文化课题。其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悖论。其二,文化认同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种特殊的现象,许多文化传统非常悠久的国家,在走向近现代的进程中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文明古国中,希腊、印度、古巴比伦地区如伊拉克,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中都不高。美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文化国家,从独立宣言到现在只有两百多年,被西方人称之为“有自己的文化,但没有自己的文明”,然而却是世界上头号经济强国。这一具有某种普遍性的经济—文化悖论很容易导致对于文化传统的误读,将传统当作现代化的重负甚至包袱。如何对待传统,成为走向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由此产生第二个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现象,这就是文化热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考察中国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发现,每当社会发展走到重要转型关头,都会邂逅甚至爆发一次文化热,其以古今中西关系为核心内容,以对传统的反思和批判为精神气质,从而形成所谓“反传统以启蒙”的转型路径。近代转型、现代转型,以及改革开放初期都曾邂逅这样的文化热。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所形成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共识,与中国取得的巨大经济奇迹相辉映,破解了经济—文化悖论,跳出了近现代以来社会转型中反传统的循环,是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自觉,从此中国走上既是“现代化”又是“中国式”的道路。这也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将文化共识推进为文化基因的识别与更生,在文化认同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活力?中华民族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在文化上“炫富”,更不是为了在文化对话中“斗富”,而是为了中华文脉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日新又新的永续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只停留于认同、传承,而是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的永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泰州学派对传统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泰州学派尤其是其最具标志性的命题“百姓日用即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泰州学派作为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因其平民性和启蒙意义,以及从宋明理学内部发展起来的具有某种革命意义的创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百姓日用即道”是泰州学派的创立者王艮提出的具有文化宣示意义的标志性命题。从文化传统的传承转化方面考察,这一命题的意义应当从两个方面考察和理解,一是在理论上,它对于宋明理学和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异化;二是在实践上,它对于新思想、新理论的启蒙和对于王阳明学说及正统儒学的解构。泰州学派作为从宋明理学内部最为正统的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孕生和发展的一个学派,首先是对王学乃至中国传统儒学的传承。考察王艮对于“百姓日用即道”这一命题的论述,就会发现它与王阳明学说,乃至与传统儒学体系的传承关系。

泰州学派是对王学和传统儒学的传承。表面上看,泰州学派与王学和正统儒学分道扬镳,至少存在深刻分歧,其实它们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对“道”与圣人的承认是宋明理学和传统儒学的共同标识。王艮并没有否定圣人之道,而是将它具象化为百姓日用,并以此为根本标准:“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王艮也没有否认圣人与百姓的区别,而是以日用之中对“道”的自觉程度作为圣人与百姓之别:“百姓日用条理处,即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 泰州学派肯定“道”,肯定圣人,承认圣人与凡人或百姓的区别,使其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分支。关于“道”的存在方式,也使它在哲学的形上本体方面,与正统儒学乃至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王艮认为,无论能否达到自觉,“道”就存在于人伦日用之中,道即自然:“僮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不假安排,俱是顺帝之则。至无而有,至近而神。”孔子曾说“道不远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的“良知良能”也以日常生活中的“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为确证。“道”之“不假安排”“至无而有”显然也具有老子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哲学渊源。

泰州学派又解构了理学,实现了对理学的“创新性发展”。“百姓日用即道”,以“日用”诠释“道”,不仅承认“人欲”的合理性,而且赋予其以“道”的终极性,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肯定“百姓”作为道的主体,动摇了圣人和精英对道的垄断,具有平民性;以“尊身立本”“明哲保身”替代“格物穷理”,具有世俗性;其学派的人员构成、狂狷气质和批判精神也是对理学权威和封建礼教的挑战。泰州学派最根本的启蒙意义,是对于“百姓日用”与“道”之间“即”的同一性关系,“道”回归“日用”,而且是“百姓”即芸芸众生的日用。宋明理学的共同标识是对“道”的终极地位的承认,理学起源时的名称就是“道”学,诸学派的根本区别是“道”的存在形态。程朱认为,“道”是形上本体,存在于彼岸,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工夫;陆王认为,道是心之主体,道即心,心即道,回归“良心”“致良知”,就是所谓“简易功夫”。这是理学与心学的根本区别。泰州学派以对道的终极性的承认为前提,认为道即百姓日用,赋予道以更真实也更彻底的此岸性,其表现形态是世俗性。它实际上在宋明理学内部开辟了“道”的第三种存在方式或存在形态,将具有终极意义的“道”从程朱理学的形上世界、陆王心学的心性世界,回到“百姓日用”的生活世界,达到对理学的创新性发展。

“百姓日用即道”命题的双重启示

“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有两种可能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取向:一是“百姓日用”就是“道”,这是事实逻辑;二是“道”即“百姓日用”,百姓日用“应是”“须是”道,这是价值逻辑。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以“即”的话语范式,建立“百姓”与圣人、“日用”与“道”之间直接的同一性关系。它以“百姓日用”为“道”,将“道”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同一,肯定百姓及其日常生活的合理性。这一方面是对朱熹“天理人欲不容两立”思想的突破,以及对其天理与人欲“同行异情”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哲学演绎,用“日用”的“行”,诠释“道”的“知”乃至“道”本身,在将“道”平民化的同时也世俗化,推动了儒学由精英向平民的转化。从这一命题中可以引申出“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等现代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殷切心愿。中国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必须守住的人民的心。”①“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②这些重要论述蕴藏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底蕴。

“道即百姓日用”,是“百姓日用即道”命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们今天对泰州学派进行研究所获得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启迪,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华民族从文明发展之初,就将“道”作为“最崇高的概念”,这是儒家与道家的共识,宋明理学以“道”为形上本体,也作为自己学派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包括古典儒学和宋明理学在内的传统中国哲学与文化所要完成的重要课题,就是将具有终极意义的“道”落实为“百姓日用”,在世俗世界中实现,从而将“生活”提升为“好生活”。

“道即百姓日用”的要义,是使“道”成为“百姓日用”,其哲学本质是使理想的成为现实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③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贯通,成为人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一个重要课题。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具有宏大高远的顶层设计意义的“道”,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在“百姓日常”的底层设计中得到落实,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命题中内在的“道即百姓日用”的合理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注释】

①《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新华社,2023年11月15日。

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讨论拟提请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的文件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人民日报》,2025年9月30日。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责编/常妍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