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泰州学派核心理念

【摘要】泰州学派的核心创见,是儒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观念革新和思想突破,其中蕴含的普遍性、平等性与实践性等品格,为我们今天巩固文化主体性、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宝贵文化资源与实践启示。深入研究泰州学派的核心创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从而更好地推进“第二个结合”,使这份厚重思想遗产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关键词】泰州学派 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①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深厚的民族根基。

泰州学派是明代中后期在江苏文脉的滋养下诞生和发展的儒学流派,其上承阳明心学之精髓,下启明清启蒙思想之先声,以鲜明的平民立场、实践品格和批判精神,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思想印记。深入研究泰州学派的核心创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泰州学派的思想精华与核心创见

泰州学派是儒学平民化的典型代表,其思想体系促进了阳明心学在民间文化中的发展,引领了一场“平民化”的哲学革命。泰州学派的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融通性。例如,二者都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都重视实践的作用,等等。深入研究泰州学派的核心创见,有助于更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从而更好地推进“第二个结合”。泰州学派的核心创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百姓日用即道”的本体论。这是泰州学派的核心价值依据,也是富有原创性的重要命题。王艮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②这一思想,将王阳明“心即理”的命题进一步具体化、生活化和平民化。罗汝芳认为,“捧茶童子却是道”。③“道”在孩提之笑、夫妇之愚。颜钧提出的“讲耕读正好作人,讲作人先要孝悌”④,体现了“日用”根本性。泰州学派将“道”融入日常生活和劳动工作,强调“道”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他们从“爱身”推及“保天下”,体现从自身实践出发的经世理念;以“朝夕相顾”,将日常情感和劳动作为道德实践的基础。“道”不再是士大夫书斋中玄思默想的抽象天理,而是存在于民众日常劳作、人伦交往、饮食起居等一切现实活动之中,高扬平民生活的本体价值。这就从哲学上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和物质追求的合理性,为其后“人欲即天理”的中国启蒙思想开辟了道路。

“格物正己”“安身立本”的实践工夫论。针对阳明后学可能流入“悬空想个本体”的虚玄倾向,泰州学派提出极具特色的实践工夫论。王艮提出“淮南格物说”,其核心是“格物,知本也”⑤,正己而物正。罗汝芳提出:“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此是格物真诀。”⑥“物”,是家国天下;“格”是絜度、规范。“格物”,即以“己”为尺度去规范世界,前提是“正己”而“安身”。这里的“安身”,是道德修养,对个体生命存在与尊严的维护,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王艮将“尊身”与“尊道”置于同等高度,认为“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⑦这其实是一种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保持独立人格与尊严的智慧,是一种积极的生命保护哲学,为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人君子”的平等教育观与社会理想。泰州学派打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传统等级观念,强调“人人天地性,个个圣贤心”。⑧王艮认为“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⑨普通人通过日用实践,就可以体认和践行“道”。王栋提出“常行指点说”,认为教人只在“日用常行指点”,便是圣学真血脉,突出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化”特征。韩乐吾认为,“天机触处皆真,性体流行在道”⑩,揉泥作器,器成而道显。泰州学人秉持“有教无类”的精神,其门徒中多有樵夫、陶匠等劳动者。他们周游天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讲学,致力于实现一个“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社会。这种强烈的社会教化运动和平等观念,极大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与平民化进程,具有早期启蒙色彩。

推动泰州学派核心理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泰州学派的思想精华并非静态的历史遗产,而是可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史观等理念深度交融,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泰州学派思想内核以时代内涵,使其精华融入现代思想体系,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坚持实践导向。泰州学派将高深玄远的“道”拉回人间烟火,认为真理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实践之中。例如,王艮的实践观重在“即事是学,即事是道”,⑪“道”体现于日常生活与实践之“事”。罗汝芳认为,“因时”学习、“因时”实践,强调每一个当下、日常情境,“工夫合本体”“本体做工夫”。⑫颜钧创办三都萃和会的实践形式,化俗民间,认为启发童蒙当自其能知能行者始,即使小小童牧,也知道反省知错。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促进“百姓日用即道”的转化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从哲学命题到方法论的跃迁,即一切理论和政策的价值与真理性,都要回到“百姓日用”这一实践场域中接受检验和评判。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要求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思想精华根据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泰州学派的“尊身”“安身”等思想观点,蕴含着对个体生命、尊严和每个人基本权利的朴素尊重。他们从平民教育的角度强调,讲学必自近始,近则易从;修身非独善,要在推己及人。王襞认为,学须回归自我,“反躬以自求”。⑬人人各得其善,是天下国家之本,善人以天下国家依于己,而不以己依于天下国家。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观点存在契合之处,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使中华文化主体性充盈着人民性的价值内核。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将其对己“身”的关怀,升华为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全方位关注,不仅关注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且关注精神生活的丰盈、人格尊严的保障,等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泰州学派“启发愚昧”的平民教育观,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重视,意在激发其主体意识。例如,王艮提出“愚夫体道”的核心命题,韩乐吾以陶匠经验阐释的“器道相显”论,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具有契合性。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为泰州学派的思想精华融入新的时代内涵,能够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要坚持文化的人民属性,让泰州学派的思想观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助力发扬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提供不竭精神力量。

推动泰州学派核心理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推动泰州学派核心理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增进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百姓日用”之道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必然是道德与文化的共同体。泰州学派“斧柯间见天理”等观点和主张,为“百姓日用即道”这一思想提供了生动注脚。这启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最持久的根基,蕴藏在各族人民共通的、日常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情感联结之中。要尊重、重视各民族“百姓日用之道”蕴含的智慧与情感,从中发现和提炼共通的价值观,如勤劳、节俭、孝亲、互助等。传承创新“百姓日用之道”的思想观点,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扎根生发、潜移默化,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根基。

以“人人君子”理念涵养平等尊重之风。泰州学派打破等级、倡导人格自主平等的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文化支撑。从伦理实践角度,泰州学派普遍认为,“王道”就是“存天理”,天理乃是父子、夫妇、长幼等人伦道德。从教学实践角度,他们普遍主张,“师者当先自明其明德,而后能明人之明德”。这启示我们,无论来自哪个阶层、哪个民族,每个人在人格和尊严上都应受到尊重和重视。这种基于人格平等的相互尊重,是消除偏见、增进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伦理基础。传承创新“人人君子”的理念,有助于培育一种超越民族差异的、普遍的人格平等观,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情感联结。

以“格物正己”方法探索实践路径。泰州学派主张“格物正己”,强调从自身修养做起,由内而外地影响和改变世界,倡导“正人先正己”,而后可以正人之心的教学、修身原则。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以将这一思想转化为一种内向性的修养路径,使每个民族的个体都能以平等、包容、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其他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这种“正己”的方法,有助于更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达到“天下归仁”的和谐境界。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5年,第289页。

②⑤⑦⑨⑪⑬[明]王艮著,陈祝生等点校:《王心斋全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94、37、6、13、214页。

③⑥⑫[明]罗汝芳著,方祖猷等编校:《罗汝芳集》(上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44、248、80页。

④⑧⑩[明]颜钧撰,黄宣民点校:《颜钧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4、169、170页。

责编/谷漩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