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与时代价值

【摘要】泰州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以布衣儒者为主体、以教化民众为使命、以优化乡邦为关怀的思想学派。泰州学派的核心思想,在于打破儒学精英化、玄远化的桎梏,将儒家之“道”植根于百姓日常生活,高扬个体价值,并追求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其以“百姓日用即道”的朴素宣言,将儒学价值观向普通百姓延展、向实践落实,在思想转型和教化变革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和实践效力。泰州学派虽诞生于数百年前,但其蕴含的深刻智慧、人文精神与崇高追求,今天依然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对于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泰州学派 思想主张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48.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努力培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担当和实践创造。

泰州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以布衣儒者为主体、以教化民众为使命、以优化乡邦为关怀的思想学派。其在明代中期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由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开创,以“百姓日用即道”的朴素宣言,将儒学价值观向普通百姓延展、向实践落实,在思想转型和教化变革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和实践效力。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对于今天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思想主张:突破藩篱的平民儒学

泰州学派的核心思想,在于打破儒学精英化、玄远化的桎梏,将儒家之“道”植根于百姓日常生活,高扬个体价值,并追求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

“百姓日用即道”:平民哲学的宣言。这是泰州学派最核心、最具革命性的命题。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常行中自然流露的状态就是“道”。他将程朱理学的“天理”诠释为“天然自有之理”,主张百姓日常生活的道理就是良知天理,更颠覆性地将“百姓日用”作为判断“圣人之道”的标准,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这将儒家玄远的“天道”“性命”直接安顿在普通人穿衣吃饭、洒扫应对、劳作经营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思想赋予凡俗生活以本体论意义,为儒学注入平民实践品格。“百姓日用即道”的理念承续王阳明“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思想,但更侧重良知本体的自然发用,其简易自然的修养工夫更易为百姓接受、奉行,促使儒学沉浸式走入寻常百姓家。

“以身为本”:个体价值的挺立。泰州学派“淮南格物”说将“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王艮认为,“格物”就是衡量身与家国天下何为本末。他强调只有“以身为本”,通过修身、保身、尊身、安身建立根本法则,才能以此规范齐家、治国、平天下。“淮南格物”的“安身”要求,自然引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即“尊身”。王艮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视为“学道”的前提。颜钧提出“制欲非体仁”,主张顺应人的自然天性,认为过度压抑欲望违背仁道的本真。罗汝芳强调“大道只在此身”。李贽高呼“万化生于身”,更以“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呐喊,为人的合理欲求正名,猛烈抨击压抑人性、虚伪矫饰的僵化道学。然而,“尊身”并非放纵物欲。泰州学派同时强调“尊道”,在重视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上,从切己的修身实践出发,推己及人,最终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实现“身”与“道”的和谐统一。泰州学派“以身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对个体物质生命与精神追求的双重肯定,既是对个体主体性精神的高扬,又是对百姓向往幸福生活的肯定。

“大成之学”:万物一体的襟怀。泰州学派的思想,最终归宿是“大成之学”。“大成之学”主张“出必为帝者师,处必为天下万世师”,致力于追求以师天下为己任的大成之圣的境界。王艮认为,“出必为帝者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因此更侧重“处必为天下万世师”这一面,即便不居庙堂,也效法孔子讲学明道,实现儒家“修身见世”“兼善天下”的理想。“大成之学”体现宋明儒学由“得君行道”向“觉民行道”的转向。

“大成之学”的核心内涵是“万物一体”。“万物一体”不仅是境界上的体悟,更要求在行动上“爱人如己”,将博爱推及天下万物。王艮在拜师王阳明后不久,为了弘扬阳明心学,不惜违背师命,孤身北上宣讲,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揭开了泰州学派面向社会基层讲学的序幕。罗汝芳将其发展为“赤子之心”论,强调人天生具有与万物相感通、无隔阂的仁心。这种思想打破人我、物我的界限,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观和普遍的人类关怀。受“万物一体”观念推动,泰州学派通过开展平民讲学、订立乡约民规、创新家族组织等方式,将“大成之学”的价值理念落实到基层生活中,推动宗族与乡村共同体的和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启迪良知、化民成俗的良好社会效果,促使儒学向基层社会渗透。

时代价值:跨越时空的思想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②泰州学派虽诞生于数百年前,但其蕴含的深刻智慧、人文精神与崇高追求,今天依然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我们既要从其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又要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根基。“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哲学升华,与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并为之提供了深厚的文明底蕴和哲学论证。这启示我们,治国理政的出发点与归宿,必须牢牢扎根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日用”问题,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等民生福祉。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倾听人民心声、尊重人民实践、汲取人民智慧、回应人民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执政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对“道”的独特理解之中,彰显其跨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泰州学派的“尊身立本”思想呼唤对个体生命尊严、发展权利和精神自由的充分尊重,高扬人的主体性,对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启示。无论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安身”“保身”,还是创造公平机会以“立本”“尊身”,抑或营造包容环境以呵护“童心”、鼓励创新,都是对泰州学派个体关怀精神的传承与升华。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的尊严与价值,肯定其在各自岗位上的创造性实践,正是“百姓日用即道”在当代最生动的体现。弘扬这种精神,有助于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泰州学派敢于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敢于质疑权威、突破教条的创新精神,同样是宝贵的思想遗产。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深刻变革的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气魄,需要鼓励独立思考,保护批判精神,宽容试错探索,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涵养经世致用的实干品格。泰州学派强调“安身立本”,推崇“即事是学,即事是道”,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都是学习和实践“道”的过程。这一主张将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契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强音。这启发我们,崇高的理想信念与道德修养,必须落脚于立足本职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中。无论是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还是文化传承,都需要这种不尚空谈、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泰州学派的实践哲学,是涵养新时代奋斗者实干品格的宝贵思想资源。

追求和谐共生的融通境界。“大成”之境追求“内圣外王”的统一、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这启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激发个体活力,也要引导人们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在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达到个体幸福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其“尊身尊道”并重的思想,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需始终关注人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和幸福感,实现人的现代化。“万物一体”的思想,为当代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哲学基础。这启示我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永续发展。此外,“万物一体”的宇宙观和“天下犹一家”的胸怀,蕴含超越国家、民族、文化界限的普遍仁爱与和平共处理念。这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贫富差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富有东方智慧的“和合”方案。

【注释】

①②《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人民日报》,2025年4月16日。

③《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0年9月19日。

责编/李丹妮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