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左岭街道长岭社区成立于2023年10月25日,辖区面积约5.127平方公里,涵盖长存花园、长存锦园及代管的中海·光谷东麓3个小区,规划总户数8317户,常住户约5600户,常住人口9200人。其中,25-40岁中青年占比超60%(多为长江存储企业职工及家属),0-18岁青少年儿童占比约14%,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约13%。社区居民需求多样,青少年儿童家庭占比高,对文化教育需求迫切;年轻群体多,缺乏服务阵地与空间;老年人文体文化空间不足等,社区各类公益服务较多依赖政府项目资金,其内生动力与可持续性有待提升。
随着居住格局的演变和城市持续发展,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微型单元,逐渐将提供居民服务的思路由“问题解决”转为“多方需求供给”。面对群众迫切需求及政府财政保障资金的不足,如何才能破局解难?长岭社区没有“等靠要”,而是以参与式营造为抓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协同,深入探索“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从解决痛点需求入手,构建完善社区服务生态,在干中学、学中干过程中,走出一条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治理新路,有效解决了商业企业不愿意做、社会组织不专业、政府服务延伸不到位的居民需求问题。进一步盘活社区资产、资源、人才要素,运用商业思维激活社区经济发展潜力,创新多样化便民服务场景,实现“服务有温度,群众有感受”治理效果。
“党建引领培育社区合伙人”——凝聚便民服务合力。长岭社区将“党建链”“产业链”“服务链”深度融合,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根据在地资源、问题、需求等因素,成立社区基金。通过项目合作、服务合作、空间共建等多种模式,采用对内孵化、对外引入的“社区合伙人”方式,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共治。能人骨干、社区达人参与党群中心、公共空间设计,营造移动办公室、亲子研乐、户外营地、议事客厅等众创空间。开展“成长中心”“青创中心”“社区艺术空间”“老年文体中心”等14个品牌合伙人项目,在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将各项服务的收益按比例反哺,助力社区可持续发展。
“四方联动 多方共治”——提高便民服务质效。拓展便民“服务圈”,完善兜底保障。依托社区资源,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实施“社区合伙人”计划,以政策扶持、技能提升、资源链接等多种方式,成立社区创治中心。联动公益、商业、社会组织、个人共计60个社区合伙人,搭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平台,成立“四方联动”治理机制,助力解决物业服务、邻里纠纷、环境卫生等基础矛盾。12个社区主理人参与社区空间运营,解决社区2200平方、4处社区公共用房的水、电、网络等基础运营维护难题。2024年9月成立“有芯遇见”社区公益基金,运营收益部分捐赠至社区公益基金。截至2025年7月,累计捐赠额16万元。推动参与4个民生微实事项目落地,12项惠民项目实施。其中“成长中心”项目获2024年高新区“社创杯”一等奖,成为居民参与空间运营可持续的长岭样板。营造便民“文化圈”,提升服务品质。联合长江存储工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举办社区文化节、搭建“家校社企”“妈妈加油站”“岭宝早教”等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立无人机实训基地、社区艺术馆、青年夜校等服务治理项目,孵化“芯火乒乓球队”“芯光党员志愿服务队”“芯之盾”等“芯系列”等8支文体团队,累计服务居民超12000人次。提供包含婴幼儿早教、青少年素质教育、成人社团学习为一体的全龄段教育服务,全年共计开展活动近310场次,服务居民2万人次。整合社区地理优势和资源,打造社区自然教育“长岭山户外”研学基地,搭建青少年课外实践教育体系,形成长岭儿童友好行动地图,全年服务青少年儿童近8000人次。构建便民“产业圈”,强化发展动力。搭建“芯光益站”便民服务阵地,提供包含家政服务、理发、烘焙、文创等多样化便民服务业态。开展公益集市、青创沙龙、旧物淘换空间等“社区开放日”活动,设置志愿者积分兑换、磨刀、义诊、小家电维修等暖心便民服务点。打造高新区首个“社区营地”,填补辖区儿童自然教育空白、搭建社区亲子户外空间、青年社交空间,打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长岭社区在探索以市场化逻辑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问题与困惑,如社区资源确权困难、市场化运营风险尚未可控、社区商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架构等,但社区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参与,是激励我们迎难而上的最大动力。
“拓”空间。借鉴成长中心建设经验,由社区主导,以空间换资源,引入更多社区合伙人,盘活更多社区公共空间,以“公益+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空间服务的可持续运营,打造社区公共空间12处,新增服务30项。“优”场景。通过空间营造、业态植入、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营造集文化、生活、消费、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生活新场景,进一步激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营造社区“全龄友好”“服务多样”的幸福美好生活新场景。“强”队伍。以社区直办、项目合作、活动共办等多种模式,招募“社区合伙人”,引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公益+低偿+精品”服务,提供下岗职工、大学生实践岗位30个,支持暑期托管志愿补贴8.6万元。引导“社区合伙人”参与孵化培育居民自组织队伍,构建“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居民自组织”共治格局,实现便民服务由“传统服务”到“专业服务”再到“联动服务”的转变。“壮”公益。创建便民服务新模式、深化社区社会教育新理念、营造社区商业发展新路径。聚焦居民需求、群众问题,围绕空间运营、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等重点领域,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以社区发展回应居民需求。通过所得利润反哺社区基金,再助推社区公益项目孵化,形成闭环系统,推动实现社区自我造血、发展治理可持续,实现由社区“单打独斗”到群众参与、社企助力的全新治理格局转变。
长岭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为辖区居民和困难群众提供就近就便工作岗位,合理化运营提升了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益,拉近了居民群众与社区之间的感情,实现从“等、靠、要”到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
社区经济反哺社区治理是有益经验。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关系着城市的和谐稳定发展。长岭社区公共空间可持续运营的创新实践中,通过“党建引领、社区参与、公司运营、利益共享”模式,探索出“场地资源换服务”“公益载体+企业运作”“公益+低偿”等运营模式,盘活了社区空间资源,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激活了社区造血功能,达到了“政府提效能、群众享便利、社区可持续”三赢效果,具有较好推广价值。
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有机融合大有可为。“善治”依托“善教”,社区教育将“教育性”和“社区性”有机结合,提升个人、社区组织及社会各方面治理能力。依托左岭·乐享学院的实践探索,社区将文化教育与建设发展融合,在“学、乐、为”理念的引领下,社区居民在组织化的载体和平台中理性表达、有序参与,让党群空间成为沟通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孵化社会组织、引领共同价值的主阵地。
共同参与是社区治理的关键。在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面对“老传统”,“新群众”更希望积极“自我表达”。长岭社区在空间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从群众身边的实事、能够做到的小事入手,变“你办我看”为“互商共办”,全程让群众当主角、唱主调,凝聚合力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理念的生动实践。
(彭莉,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左岭街道长岭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