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选贤任能的重要职能部门,既是党校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党校初心践行的保障者。要立足职能定位,在统筹协调、精准施策、保障赋能上持续发力,让党校真正成为锻造执政骨干的“大熔炉”、服务决策部署的“思想库”。
锚定“为党育才”,锻造堪当重任的骨干队伍。为党育才是党校的独特价值,更是组织部门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完善“1+2+N”工作机制,以全市党校和新乡干部学院为主阵地,统筹市县乡各级党组织,凝聚形成抓实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履职能力培训的强大合力。突出“精准性”与“全覆盖”,构建“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三维分析体系,分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摸清干部的培训需求与底数,推动党校从“有什么教什么”向“需要什么讲什么”转变,并综合运用“网络课堂+送学上门”等方式,使党的创新理论直达“神经末梢”、实现全面覆盖。聚焦“理论性”与“实践性”,挖掘用好新乡先进群体独特资源,构建“总论+分论+新乡实践”课程体系,完善“理论导入+研讨交流+现场教学+实践运用”培训模式,邀请一线干部、业务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让懂政策的人讲政策、有经验的人谈经验、会方法的人教方法,使教育培训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全面提升党员干部履职能力。把培训“软指标”变成“硬杠杠”,将学员参训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激励干部在学习培训中强思想、在学用结合中强本领。
聚焦“为党献策”,激活服务大局的智力动能。为党献策是党校的重要职责使命,其咨政能力直接关系决策质量。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党校与职能部门的常态化对接机制,指导党校明确咨政主攻方向,重点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中心点”、改革发展的“疑难点”、群众关切的“聚焦点”设定科研课题,确保科研选题与实践需求同频共振。选派骨干教师到党政机关、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参与重大决策调研,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带露珠”的第一手资料,在与决策者对话中把握“冒热气”的现实需求。定期举办咨政能力专题培训班,通过邀请政策制定者、智库专家开展授课,传授调研方法、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实用技能,引导党校教师从“书斋学问”转向“实践问题”,找准咨政的切入点、提升成果的针对性。建立“研究—报送—反馈—应用”工作制度,将党校咨政报告纳入组织部门调研成果报送体系,对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建议,及时向市委汇报并推动纳入政策制定环节;对可落地的实操性成果,及时协调相关部门试点推广。把咨政成效作为党校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指导党校完善“问题清单—研究课题—成果转化”闭环机制,出台科研成果奖励资助办法,激励党校科研人员在咨政能力上主动作为、精准发力,让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决策依据、治理效能。
坚持“党校姓党”,强化党校发展的保障支撑。“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组织部门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把“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的政治责任扛稳压实,定期对党校的教学管理、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学风建设、后勤服务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党校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突出主课主业主责、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将党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兜底保障,把党校师资纳入人才政策支持范畴,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开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支持党校深化教学改革、开发精品课程、夯实办学基础。强化资源整合、坚持系统联动,推动市县党校实施班次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研讨、师资调配、教学评估“六个统筹”,推行市区党校联合调训、联合培训、联动管理办学模式,构建“市带县区、县区强基、整体优化”的教育培训格局。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长期合作”的原则,探索推行“党校+学院”融合发展模式,同步完善“机构独立、班子分设,业务统筹、融合发展”运行机制,推动市委党校与新乡干部学院实现“师资共育、课程共研、项目共建、设施共享”,凝聚发展合力。用好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协作机制,支持党校开展对策性、前瞻性研究,让“为党育才”的成果更加丰硕、“为党献策”的作用更加凸显。
(作者:徐光华,系河南省新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