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将至,为巩固拓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中央纪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国庆中秋期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严纠治“四风”的通知》。《通知》强调,要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中央八项规定是党中央徙木立信之举,坚守节点、寸步不让,坚决杜绝学习教育结束即“过关”等错误思想,毫不放松抓紧抓实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党员干部提出明确要求:“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来这里也不可以随随便便。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还是要警钟长鸣,时刻绷紧这根弦。”
“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是对党员干部身份的庄重界定。从举起右拳宣誓那刻起,党员干部便肩负起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穿着补丁衣服给抗大学员讲课。1962年12月至1964年间,时值河南兰考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用棍子顶着肝部,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这些事迹告诉我们,党员身份不是一阵子的坚持,而是一辈子的坚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
“来这里也不可以随随便便”,则是对党员干部行为的刚性约束。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1.35万起,其中“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问题就有4.9万起。“随随便便”绝非小事,这些工作中的“随便”举动,实则已成为侵蚀作风建设的“常见病”。
群众工作最忌“随随便便”。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何获赞?就是把群众“小事”当大事办。反观有的地方政务扫码平台成为摆设,群众留言数月无人回应。从最初扫码时的满心期待,到后来刷新页面的失望叹气,这样的“摆设通道”,比没有通道更伤民心。
“警钟长鸣”不是空话。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从工作方式转变到利益诱惑增多,都对党员干部的作风提出新考验。当作风问题穿上“隐身衣”,执纪监督更要炼就“火眼金睛”。要用好“显微镜”,如广东深圳运用大数据筛查公车私用,浙江试点“作风码”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创新剑指“随随便便”作风问题。
说到底,作风建设的试金石从不是墙上的标语、会上的表态,而是老百姓办事时的便捷程度、反映诉求后的回应速度,是遇到难题时能找到“靠谱的人”,是问题解决后能说一句“这干部办实事”。少些“糊弄式应付”、多些“钉钉子精神”,少些“表面文章”、多些“雪中送炭”,才能让作风建设的成效,真正写在群众的笑脸上、记在群众的心坎里。
“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员干部要把作风建设作为终身课题,常修常炼、常悟常进。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曹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