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让青春在绿水青山间尽情绽放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当青春与山河共鸣,奋斗便有了壮阔的回声。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江苏启动,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镜头所至,不仅是湖光潋滟、江海奔涌的自然画卷,更是一代人用二十年坚守写下的发展哲学:真正的青春,应在生态与发展的辩证中扎根、绽放。

生态蜕变背后,是发展观的升级。江苏,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和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如今,PM2.5浓度降至19.3微克/立方米、太湖水质迈入Ⅲ类、长江干流江苏段连续七年稳定在Ⅱ类,这一跃升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战略定力与系统治理。盐城放弃百万亩滩涂围垦,为候鸟腾出家园;扬州修复明月湖,沉水植物覆盖度从不足1%升至70%以上。这些选择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生态保护不是增长的代价,而是未来发展的根基。

“点绿成金”的关键,在于建立生态价值向发展动能的转化机制。在盐城大丰林场,一条森林步道串联起竹园、四季植物园和林下种植区,成为“生态观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黄金线。林场创新“林下经济”,种植牡丹、芍药、薄壳山核桃等高附加值作物,既固土保水,又带动增收。这样的“点绿成金”实践在江苏比比皆是:泰兴高新区通过EOD模式将凤栖湖生态整治与产业升级结合,工业核心区每平方公里税收收入从之前的不足8000万元增至1.4亿元;宜兴把藻泥转化为千万元级生态资产,形成“环境治理—生态增值—产业发展—市场反哺”的生态发展模式。这些实践表明,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需要制度设计、科技赋能与市场机制的共同催化,让生态产品可度量、可交易、可增值。

制度是绿色发展行稳致远的基石。江苏率先建立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出台《江苏省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办法》,实施《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建立覆盖全省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从长江禁渔到滨海保护,从碳排放权交易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一套刚性约束与激励并重的制度网络,正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长效动力。

青年的叙事,唯有扎根大地才熠熠生辉。从淮安的红色土壤、扬州的水利工程,到苏州的古街焕新、盐城的宋公堤守望,江苏提供了一部融合革命精神、治水智慧与生态实践的“无字之书”。年轻人用镜头与笔触记录的,不仅是山河颜值的提升,更是一场发展哲学的转向:从追求规模到崇尚质量,从改造自然到回归共生。

盐城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布局推动能源革命;连云港探索“蓝碳”交易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碳普惠机制让每个人的低碳行为产生累积价值。这意味着当代青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是投身科技研发、参与生态修复,还是推动低碳转型、践行绿色生活,都是在为这场文明演进写下生动注脚。

在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青春的力量必将汇入时代洪流——以创新回应挑战,以行动诠释理念,以担当定义未来。最美的青春永远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绿水青山之间、在人民幸福之所、在时代进步之巅。(唐代远)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