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纵横 > 正文

【社会纵横】推进德体共育 提升综合素养

社会纵横2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远不止于运动技能的传授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阵地。要积极推动体育与德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塑造学生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健全人格与综合素质。

构建“德技并修”的内容矩阵。改变以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课程模式,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一是深挖体育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融入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等内容,开设“体育文化鉴赏”“运动与健康伦理”等通识选修课,引导学生在学习运动知识的同时,感悟体育所承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二是打造特色课程模块。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生需求,开发例如龙舟、舞龙舞狮等蕴含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或以“女排精神”“登山精神”为主题的专题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三是构建分层教学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建立“基础+拓展+精英”的课程层次,既保障全体学生体质健康达标,又为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进阶通道,例如开设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培训课程,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其责任感与服务意识。

打造“情境育人”的实践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从“教练员”向“引路人”转变,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与成长。一是推行“主题式”竞赛教学。以班级联赛、校园体育节等为载体,精心设计赛制与规则,将“公平竞争”“尊重规则”“胜不骄、败不馁”等体育道德作为评价的重要维度。可在团队比赛中设置“最佳体育风尚奖”,将团队协作、相互鼓励的表现纳入评分,引导学生从“要赢”转变为“会赢”,更要“赢得起、输得起”。二是引入“挑战式”成长激励。利用智能设备与数据分析技术,为学生设定个性化、阶梯式的体能与技能挑战目标。在引导学生不断突破生理极限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分享运动员们挑战极限的励志故事,帮助学生将克服困难的体验内化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悟奋斗的价值与乐趣。

营造“文化浸润”的校园氛围。“立德树人”的实现需要超越课堂,营造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文化环境,让体育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田。一是发挥校园体育社团的育人功能,将其从兴趣小组提升为德育实践的“微型社区”。大力支持学生自主组织、管理和参与社团活动与赛事,在赛事策划、团队协作与赛后复盘中,全面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领导力与奉献精神。二是打造“体育+”融合育人品牌,拓宽价值引领渠道。推动体育与德育、美育、劳育深度融合,举办体育精神主题演讲、冠军故事分享会、体育摄影展等活动。可组织学生为校内外大型体育赛事提供志愿服务,在奉献中体会责任与担当;鼓励学生编创融合体育元素的文艺作品,参与运动场馆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在实践中多维度诠释和传播体育精神。三是强化环境熏陶与榜样引领,构建立体化育人场域。建设校园体育文化长廊,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优秀运动员与团队事迹,营造崇尚拼搏、追求卓越的氛围。定期邀请体育名将、优秀校友运动员返校交流,让榜样的力量可感可知,使校园体育文化成为一道看得见、摸得着、能育人的亮丽风景线。

要深刻把握“以体育德、以体铸魂、以体启智”的丰富内涵,通过系统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实践模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  邓鸿)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