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这场生死救援告诉我们什么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人民日报》报道,9月5日上午,江苏省南通市沈海高速海安收费站北侧路段突发事故:一辆小轿车突然失控,撞击中央隔离护栏后,反弹至车道中间。伴随巨响,车头严重受损并冒出滚滚浓烟。驾驶员彭杰受伤晕倒,车体濒临燃烧。危急时刻,6名司机相继停靠应急车道,来自苏州的退役武警张晓飞率先冲上前抱起彭杰转移,众人合力救援。彭杰脱险不久,事故车辆便完全被大火吞噬,现场火光冲天。几分钟后,民警与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处置,彭杰经送医救治身体已无大碍。

这场短短几分钟的生死救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中人性光辉与集体担当的多重维度。参与救援的张晓飞那句“遇到这种情况,任何人都会出手相助”,看似轻描淡写,却是对“平凡英雄”群体精神内核的精准注解。在危险面前,他们的选择无关身份、无关利益,只源于对生命最本能的敬畏与守护。

常有人说,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这6名司机的联动救援,打破了所谓“陌生人社会”的冷漠。高速公路本是流动的“临时空间”,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行程与目标,彼此是毫无交集的过客。但当生命危机出现时,“各行其是”的秩序被瞬间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守望相助”的默契。没有约定却行动一致,这样自发形成的协作模式恰恰印证了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共同体意识”。即便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刻在人性深处的善良与担当从未消失。

仔细想来,这场救援的珍贵之处,恰恰在于“担当”二字。如果张晓飞在看到事故时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其他司机在路过时选择加速离开,那么彭杰的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但正是这6个“选择停下”的普通人,用短短几分钟的行动,改写了一场悲剧的走向。这让我们想起生活中无数类似的瞬间:暴雨里为陌生人撑伞的路人,深夜护送独居老人回家的社区工作者,在电梯里主动帮邻居搬运重物的快递小哥……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都是普通人对社会责任最朴素的践行。英雄从未远离,只是藏在你我身边,藏在每一个愿意“多管闲事”的平凡身影里。

反观当下,偶尔出现的“冷漠围观”事件,曾让一些人对社会道德产生疑虑。但沈海高速上的这场救援,用最真实的行动给出答案:善良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担当从未远离我们身边。那些质疑“人心不古”的声音,往往忽略了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温暖瞬间。地铁里有人主动为老人让座,暴雨中有人冒雨疏导交通……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与高速救援中的英勇行为本质相同,都是人性善良的自然流露,都是社会道德的生动实践。它们像涓涓细流,汇聚成滋养社会文明的江河,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始终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与力量。

沈海高速上的这场救援,让我们明白,所谓“社会温暖”,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你、我、他”用行动书写的;所谓“时代担当”,也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每个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

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从来不是靠少数英雄支撑的,而是靠每一个普通人的“举手之劳”共同铸就。当更多人愿意像张晓飞和其他救援司机一样,在他人需要时停下脚步、伸出援手,当“守望相助”成为一种无需提醒的习惯,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和谐、更加温暖,也必将拥有更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责任编辑:王卓怡 王爽]